1947年,王仲廉被押去南京受审,汤恩伯替他求情,蒋介石骂道:“这就是你向我推荐

趣史小研究 2025-08-25 15:59:04

1947年,王仲廉被押去南京受审,汤恩伯替他求情,蒋介石骂道:“这就是你向我推荐的将才?畏缩不前,应该被枪毙!” 要说王仲廉前半生的履历,那真是金光闪闪。黄埔一毕业,就跟着东征北伐,从排长一路砍到师长。他打仗有个特点:狠。 1937年南口战役,他带着89师硬扛日本精锐板垣师团。那会儿咱们装备差,就靠人命填。20多天,阵地几度易手,全师伤亡六千多人,几乎被打残。但王仲廉就是不退,愣是把日军的进攻节奏给拖垮了。这一战,让他名声大噪。 到了1938年台儿庄,王仲廉已经是85军军长。他奉命穿插敌后,玩了个漂亮的“精兵夜袭”,一夜之间端掉了日军一个炮兵阵地,为台儿庄大捷立下头功。李宗仁都对他赞不绝口。靠着这些实打实的战功,王仲廉的官越做越大,到1943年,已经升任第31集团军总司令,手握重兵,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方大员。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高光时刻,往往也埋下了日后危机的种子。王仲廉的勇猛,让他成了汤恩伯这棵大树上最粗的枝干。但这也意味着,风来的时候,他也是最先被吹打的那一个。 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豫中会战。国民党军几十万大军一溃千里,丢人丢到了家。 当时王仲廉负责守备许昌、洛阳一线。结果呢?大军在撤退途中,竟然被当地的武装给包围缴械了。 当时汤恩伯的部队在河南名声极差,民间流传着“水、旱、蝗、汤”四大害,汤恩伯的“汤”赫然在列。军队纪律败坏,与民争利,早就把老百姓得罪光了。所以当大军溃败时,积怨已深的民团就趁火打劫了。 王仲廉这个集团军总司令,带着总部直属部队,硬是被一群拿着土枪、大刀的民兵给冲散了。他自己化装成农民,才侥幸捡回一条命。这对他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这事儿传到重庆,朝野震动。政敌们立刻抓住机会大做文章,要不是汤恩伯四处活动,王仲廉的军旅生涯可能在那时就提前结束了。虽然官位保住了,但“无能”的标签,已经悄悄地贴在了蒋介石的心里。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给王仲廉的内心留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开始明白,打仗不光是战场上的事,背后的人心向背,同样能要你的命。 1947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了关键阶段。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在鲁西南地区,把国民党整编第66师宋瑞珂部死死围困在羊山集。 蒋介石急了,严令离得最近的王仲廉第四兵团和王敬久的第二兵团火速增援。尤其是王仲廉,他的兵团兵强马壮,距离羊山集不过几十公里,是解围的绝对主力。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王仲廉此刻的表现,和他抗战时的“拼命三郎”形象判若两人。他变得异常谨慎,甚至是“畏缩”。大军每天只前进十几里,走走停停,不断派出侦察兵,理由是“沿途地势复杂,谨防共军围点打援”。 羊山集里的宋瑞珂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告急电报一封接一封:“军座,再不来我们就要弹尽粮绝了!”王仲廉的回电永远是那几句:“沉着应战,稳扎稳打,我部正加速推进。” 说白了,王仲廉怕了。豫中会战被民团缴械的阴影,让他对陷入包围圈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他太想保住自己的部队了,生怕重蹈覆辙。他选择了一种最稳妥,也是最贻误战机的方式。他想的不再是“救人”,而是如何“自保”。 结果可想而知。7月28日,在我军的猛攻之下,羊山集被攻克,整编66师全军覆没,师长宋瑞珂被俘。王仲廉的“援军”,始终被挡在离羊山集十几里外的地方,眼睁睁看着友军覆灭。 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雷霆震怒。他不是气王仲廉打败仗,国军败仗打得多了。他气的是这种见死不救、保存实力的态度。这在当时派系林立、各自为战的国民党军中,是蒋介石最痛恨的。 很快,王仲廉被一纸电令撤职,押送南京军事法庭。他的老上司、老靠山汤恩伯急忙跑去求情。这才发生了文章开头那一幕,蒋介石指着汤恩伯的鼻子破口大骂:“这就是你向我推荐的将才?畏缩不前,应该被枪毙!” 这场审判,与其说是军事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政治表演。主审官是何应钦,他跟汤恩伯一向不对付,正好借这个机会敲打汤恩伯的派系。检察官罗列的罪名,核心就是“谎报军情、坐视不救”。 其实,从军事角度讲,王仲廉的“稳扎稳打”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解放军的围点打援战术确实厉害。但问题在于,在那个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当“合理”的谨慎变成了“无情”的旁观,性质就完全变了。 蒋介石的态度也很有意思,他嘴上喊着要枪毙,但最后只是判了八年。这其实是一种政治平衡术:既要严惩王仲廉来整肃军纪,给其他将领看;又不能真的杀了这个黄埔一期的嫡系,毕竟抗战的功劳还在。说到底,王仲廉成了派系斗争和蒋介石整肃军心的一颗棋子,一个用来杀鸡儆猴的典型。 1949年初,随着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王仲廉被保释出狱,后来去了台湾。他在台北深居简出,绝口不提当年的事。据说,他每天都会擦拭那枚在台儿庄获得的青天白日勋章。

0 阅读:156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