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晚年回忆长征时说过一句掏心窝的话:"别人一致通过要打打鼓新场,但毛主席回去一想还是不放心,半夜提马灯来找我,让我暂缓发命令。要是当时没他这盏马灯,红军就走不出死局!" 1935年3月10日,这天夜里,中央红军正在黔西南一个名叫苟坝的小山村扎营。连日赶路,大家都显得有些疲惫,不少人早已入眠。 作为部队的主要指挥者,周恩来并没有休息,他在农舍里思索着部队接下来的行动计划。就在此时,一位客人突然到访,周恩来见状也显得有些惊讶。 在漆黑的道路上,毛主席提着一盏马灯走到了农舍前,多年以后,周恩来依旧忘不了当时的场景。而对于中国革命来说,这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正是这次深夜会面,又一次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过后,中央进行了一番人事调整,左倾势力由于此前的失误,最终被剥夺了部队的指挥权。虽然红军采纳了毛主席的建议,顺利脱离了险境。 但红军的指挥班子吸取了左倾的教训,毛主席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但部队和党内的一切重大决策都需要政治局成员集体商议决定。 因此,毛主席重新进入领导班子,但决策等权力由政治局众人负责。 这一安排造成了新的问题,部队一路行军的过程中,许多重要的决策往往无法达成一致,20多人的政治局经常要为一些问题讨论很长时间,还不一定能讨论出结果。 1935年2月5日,中央在川滇黔交界的一个小山村召开了重要会议,此次会议上毛主席依旧没有得到明确的职责划分,好在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会议安排他担任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助手。 这个安排很快就有了奇效,在二人的指挥下,红军成功突破娄山关,此战的胜利给陷入困境的红军带来了生机。 由于此次作战的表现,毛主席担任了前敌司令部的政委。就在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一个进军的计划让毛主席与政治局众人又有了不同看法。 1935年3月10日上午,张闻天等人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此次会议讨论的重点就是红1军团攻打鼓新场的事情。鼓新场也就是如今的金沙县城,会上众人都赞成这个决定,毛主席却坚决反对。 就这样,会议几乎开了一整天,毛主席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只是他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那时,红军长期征战,部队十分疲惫,又缺乏各类物资。 因此,众人希望能尽快拿下鼓新场,让部队能有个休整,或许补给的据点。最终,会议通过了攻打鼓新场的方案,毛主席因此被撤去了前敌司令部政委的职务。 见此,毛主席的心里依旧不安,他反对攻打鼓新场,也是看到了其中的弊端。在这之前,毛主席发现军委电台始终捕捉不到敌人主力的位置,无法判断敌军大部队的行动方向。 此时去打鼓新场,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那里的敌人经营多年,外部有城墙依靠,内部还有碉堡等防御工事。 红军已经十分疲惫,强攻鼓新场必然会遭到敌军的激烈抵抗,要是一时拿不下鼓新场,敌军的援兵赶到,那红军就危险了。 可政治局已经通过了这个方案,毛主席也没办法,到了晚上,众人都各自回去歇息,准备明天进攻鼓新场的战斗。毛主席回到农舍后,始终放不下事,他坐在桌前陷入沉思。 忽然,身旁的警卫员点起了一盏马灯,主席见状下定决心,提着马灯就去找了周恩来。 后来,周恩来回忆了二人会面的谈话,他说道:“毛主席回去一想,还是不放心,觉得这样不对,半夜里提着马灯又到我那里来,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 次日一早,周恩来在会议上与众人重新讨论了此事,他支持毛主席的意见,朱德等人也同意毛主席的意见。 在他们的说服下,政治局的成员们改变了想法,大家最终否定了攻打鼓新场的计划,让部队向平安寨一带集结。不久,毛主席的前敌政委职务也被恢复,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周恩来等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正如毛主席预料的那样,国民党也判断红军会打鼓新场,所以调集滇军、川军部队共8个师,已经在前往鼓新场的路上。 若红军真的执行了攻打鼓新场的方案,必然会在这里陷入激战,敌军的援军也很快就会抵达,到时候红军有被敌人包围的危险。毛主席靠着他超凡的军事才能,又一次帮助红军走出了死局。 鼓新场发生的事情,让党内众人真正认可了毛主席的指挥能力,几天后,中央决定由毛主席与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团,毛主席成了红军的军事指挥者。 他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随后的战斗中,毛主席指挥大军完成四渡赤水的壮举,并带领着中央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1955年,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之后周总理的
【2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