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黄维发现军粮发霉且掺了砂石,就给何应钦寄了一袋,谁知,何应钦却认为,黄维对他不敬,就派人调查黄维,还对他发难! 1943年,抗战正打得焦灼,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后方的军粮却出了大问题。时任54军军长的黄维,就遇到了这么一件糟心事。 黄维到部队里一看,好家伙,发下来的军粮里头,米是发了霉的,里面还掺满了砂石。这玩意儿别说给人吃了,就是喂猪,猪都得摇摇头。士兵们天天就着这个填肚子,哪还有力气上阵杀敌? 黄维这个人,是个典型的“书生将军”,脾气又直又倔,眼里揉不得沙子。他一看这情况,火气“噌”地就上来了。换作别人,可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在自己管辖范围内想想办法。可黄维不,他觉得这事必须从根上解决。 他让人装了一袋子这“特供”军粮,二话不说,直接寄给了当时管后勤的军政部长兼总参谋长——何应钦。 黄维心里想得也简单,我把证据都给你寄过去了,你总参谋长总得管管吧?把这后面的蛀虫给揪出来,给大家一个交代。 可他还是太天真了,他寄出去的不是一袋米,而是一封挑战书,直接挑战了那个时代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何应钦是谁?黄埔元老,国民党军界的顶层人物,权力大得很。他收到这袋米,打开一看,脸都绿了。但他气的不是军粮有问题,而是黄维这个人“不懂事”。 在他看来,你一个军长,有什么问题不能层层上报?非要用这种方式直接捅到我这里,这不是当众打我的脸吗?这不是告诉我何应钦无能,连后勤都管不好吗? 何应钦当场拍了桌子,立即下令:派调查组,去查黄维! 黄维听到消息还挺高兴,心想总算有人来解决问题了。他把部队账本准备得妥妥当当,就等着调查组来查军粮的烂账。 结果调查组的人到了,对发霉的军粮看都不看一眼,开口就问:“黄军长,听说你这里‘吃空饷’的问题很严重啊?” 黄维当场就懵了。 “吃空饷”,这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里,那叫一个普遍。上至中央军,下至杂牌军,谁不这么干?所谓“空饷”,就是虚报士兵人数,套取多余的军饷和粮草。这笔钱,有的将领中饱私囊,有的则像黄维一样,拿来补贴军队建设、买点好武器、改善下伙食,因为上面拨下来的钱粮,实在是太少了。 这事儿,从上到下都门儿清,蒋介石都默许。可一旦这事被摆到台面上,那就是个天大的罪名。 调查组的人也挺“客气”,私下里跟黄维说:“黄军长,这事儿可大可小。何总长就是图个面子,你拿出点‘空饷’的钱,意思意思,我们回去也好交差,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破财消灾,给领导一个台阶下。 黄维那股倔劲儿上来了,他梗着脖子说:“我黄维没贪一个子儿!你们要是能查出我一分钱进了自己的腰包,随你们枪毙!” 这话掷地有声,也彻底堵死了自己所有的退路。他以为一身正气就能压倒一切,却忘了自己身处一个巨大的人情和派系斗争的漩涡里。 就在黄维跟调查组硬扛的时候,另一个人也开始行动了。这个人就是黄维的顶头上司,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 关麟征和黄维,都是黄埔一期的同学。但问题是,黄维属于陈诚的“土木系”,是陈诚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爱将。而陈诚和关麟征,那可是死对头。 这俩人的梁子,早在黄埔军校时期就结下了。关麟征一直看不上当时当教官的陈诚,觉得他个子小,本事不大,还私下里讥讽他是“陈矮子”。陈诚呢,也不是省油的灯,后来得了势,没少给关麟征穿小鞋。 现在,陈诚的爱将黄维,正好在自己手下当差,还捅了这么大一个篓子。关麟征觉得,机会来了。 他非但没有帮自己的下属说一句话,反而落井下石,给调查组递材料,给黄维又安上一个“破坏军需”的罪名。 陈诚知道后急了,赶紧去找蒋介石要人。蒋介石一看,这底下斗得也太厉害了,为了平息事态,干脆下了一道命令,把黄维调离54军,升任到军委会当中将委员。 明升暗降。黄维彻底心寒了,他觉得自己为国抗日,却落得个“贪污犯”的污名,一气之下,连新职位都不要了,带着老婆孩子回江西老家,赋闲去了。 这整件事下来,那袋发霉的米和砂石只是一个引子,引爆了何应钦的官威,点燃了关麟征和陈诚的派系斗争。 黄维想当一个堂吉诃德,挑战风车,结果发现自己连风车的边都没摸到,就被卷进了更强大的龙卷风里。 这件事里,最厉害的玩家,其实是坐在最高处的蒋介石。 他看着手底下这些派系斗来斗去,心里跟明镜似的。陈诚的土木系、何应钦的黄埔系、还有关麟征的“陕西派”,互相牵制,谁也做不大,这对他这个最高领袖来说,是最安全的局面。 黄维走了,54军军长的位置空了。陈诚和关麟征为了这个位置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蒋介石轻描淡写地做了一个决定,把54军划给了自己的另一个嫡系宋希濂,军长则给了和陈诚关系不错的方天。 皆大欢喜,除了那个最早发现问题、试图解决问题的黄维。他成了这场权力游戏中,唯一出局的“牺牲品”。
1943年,黄维发现军粮发霉且掺了砂石,就给何应钦寄了一袋,谁知,何应钦却认为,
趣史小研究
2025-08-27 14:59:11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