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核磁共振仪一台就要上千万,而一旦开机就永远不能关机,一天光电费就要1500元,再加上每天操作仪器的人员成本,那得检查多少年医院才能回本? 想搞明白一台核磁共振仪(MRI)到底有多烧钱,又有多能赚钱,光算一笔简单的经济账是远远不够的。 核磁共振仪的心脏,是一块只有在零下269度的极寒里才能正常工作的超导磁体。这个温度比外太空还冷,全靠着珍稀又昂贵的液氦来维持。所以,为了省钱,绝对不能关机。 如果断电,那娇贵的液氦会立刻蒸发,磁场瞬间消失。如果想再开机,就要等上好几天,让它慢慢冷却下来。这个过程不仅有搞坏仪器的风险,一次重启的综合成本就要消耗好几十万。相比之下,那点电费简直不值一提。 这台机器电费,每年十几二十万的液氦“饭票”,再加上动辄上百万的专业维保,这是任何医院都绕不开的门槛,在如此刚性的成本面前,这台机器是“印钞机”还是“碎钞机”,就完全取决于它被放在了哪里。 在北京上海那些顶尖的三甲医院里,病人队伍能从早上排到深夜。一天做个七八十人次是家常便饭,按一次一千五的均价算,日进斗金不是吹的。刨掉每天近六千块的运营成本,上千万的设备采购费,可能用不了四个月就回本了。 要是一家流量普通的小医院,情况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一天可能就做个十来次检查,每次收费六百块,那一天的收入可能也就将将够付人员工资、电费和维护费,谈利润都奢侈。 这么一来,回本周期就被拉长到了五年、六年,甚至更久。搞不好,医院刚把本钱收回来,就得想着要不要换个新的核磁共振仪。所以说,买不买核磁,考验的根本不是医院有没有钱,而是有没有足够的病人来“喂饱”它。 说到底,我们忍受这么一个“吞金兽”,图的是它在关键时刻能救命。无论是发现一颗早期的微小肿瘤,还是看清大脑里复杂的神经结构,它提供的精准图像,是其它设备无法替代的。这份巨大的临床价值,才是医院愿意砸下重金的根本原因。 而且,我们这儿做一次检查几百上千块,看着挺心疼,但跟美国动辄两三千美金的账单比起来,已经亲民太多了。这背后,一方面是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摊薄了单次成本,另一方面也是政策在其中调控。 这道门槛正在慢慢降低。国产设备的崛起正在打破进口垄断,人工智能的加入也在提升诊断效率。大家最终的目标都一样:希望这台凝聚着人类顶尖智慧的机器,能真正变得普惠,守护更多人的健康。 信源:热点新闻2023.8.29几千万进口的核磁共振仪,为何永远不能关机?难道我国造不出来?
真好啊大家都是闪闪发光的普通人
【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