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张大千乘坐飞机前往宝岛定居,结果还没安稳几天,蒋校长便下令戒严,不能

时光旧梦远 2025-08-28 13:07:53

1949年,张大千乘坐飞机前往宝岛定居,结果还没安稳几天,蒋校长便下令戒严,不能随意进出,张大千慌了神,又急忙前往香港定居,到了香港留在国内的四个儿子,便受命前来做思想工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899年5月10日,四川内江张家迎来一个男孩的降生,取名张正权,这个孩子后来改名为张爰,号大千,成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画家之一,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并非只有艺术的光环,还交织着家国情怀、家庭纠葛与历史洪流下的艰难抉择。 张大千的艺术启蒙始于母亲曾友贞的剪纸和姐姐的绘画指导,1917年,他赴日本学习染织,接触东方艺术;1919年回国后,拜曾熙、李瑞清为师,潜心钻研传统书画。 1930年代,他游历名山大川,从自然中汲取灵感;1941年至1943年,他远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近三年,留下百余幅珍贵作品,推动了中国美术研究的进程。 1940年代,张大千已是画坛巨匠,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尤其擅长仿古,甚至能以假乱真。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技法,更在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新,1956年,他与毕加索会面后,开始尝试泼墨泼彩,开创了中国画的新风格,作品在国际上屡获殊荣,如1958年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金奖。 1949年初,张大千乘飞机抵达台湾,本想在此定居,但蒋介石的戒严令让他不安,随即转往香港。 不久,留在大陆的四个儿子张保罗、张心澄、张心瑶、张心雄前来劝说父亲回归,张大千怒斥他们:“你们是要父亲,还是要新社会?”他坚决拒绝返回,并预言大陆艺术家将面临困境,这一选择让四个儿子最终追随他流亡海外,与大陆亲人长期分离。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部分正确——许多留在大陆的文化界人士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遭受冲击,而张大千得以在海外自由创作,但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与故土亲人疏离,晚年常感孤独。 1950年代,张大千开始了漫长的海外漂泊。 他先赴印度临摹阿旃陀石窟壁画,1952年迁居阿根廷,1953年定居巴西圣保罗,建造中式园林“八德园”,在此创作十余年,1969年移居美国加州,建“环荜庵”;1976年后定居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直至去世。 尽管身在异乡,他始终以中国画家的身份自居,作品在国际上广受赞誉,但他内心深处始终萦绕着对故土的思念。 1970年,他将108幅画作捐赠给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1972年,在旧金山举办四十年回顾展;1974年获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然而,艺术的光环无法掩盖他晚年的落寞——视力几乎丧失,仍坚持作画谋生,子女多不在身边。 张大千的情感生活复杂多变,他早年与表姐谢舜华情深意重,谢舜华早逝后,他一度萌生出家念头,后在兄长张善孖的劝说下重返红尘,他有过四位妻子:杨宛君、曹正蓉、黄凝素和徐雯波。 最富争议的是他与黄凝素及徐雯波的关系,黄凝素为他生下八个孩子,但张大千后来与家中保姆徐雯波相恋,黄凝素愤然离家,张大千将八个孩子托付给原配曹正蓉,自己带着徐雯波远走他乡。 这一决定让他背负了“抛弃家庭”的指责,也导致他与部分子女关系疏离。 1983年4月2日,张大千在台北因心脏病逝世,享年84岁,临终前,他完成了最后的巨作《庐山图》,骨灰安葬于摩耶精舍后院,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只有第四任妻子徐雯波,多数子女未能随侍在侧。 张大千的人生故事,最终留给我们的是一幅复杂的图景:艺术可以超越时代,但艺术家终究是时代的产物;创作可以永恒,但人生总有缺憾。 在欣赏张大千艺术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理解他作为普通人的局限与抉择,这或许就是艺术大师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不仅是他笔下的山水,更是他充满矛盾却真实的人生。 信源:凤凰网——晚年张大千为何决意离开生活多年的大陆,而费尽周折迁居台湾?

0 阅读:125
时光旧梦远

时光旧梦远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