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因病去世不久,他妻子于立群突然自缢身亡,原来,她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得知姐姐早就怀了丈夫的孩子,而自己竟然还嫁给仇人,共同生活了40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郭沫若的情感悲剧始于1912年的一场封建包办婚姻。 那年,20岁的郭沫若在父母安排下与乐山女子张琼华成婚,新婚之夜,当郭沫若掀开新娘盖头时,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他嫌弃这位裹着小脚、相貌平平的旧式女子,当夜便独自睡在书房。 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五天后,郭沫若便以求学为名离家出走,这一走就是26年,张琼华从此开始了长达68年的独守空房生活,成为名义上的"郭太太",在漫长的岁月里,她默默侍奉公婆,整理家务,甚至将郭沫若学生时代的课本和信件珍藏一生。 最令人唏嘘的是,1939年郭沫若回乡奔丧时,张琼华不仅没有怨恨,反而主动让出自己的房间给郭沫若的新婚妻子于立群,还亲手为哺乳期的于立群熬制补汤,这种近乎卑微的付出,折射出旧时代女性在封建婚姻中的悲惨处境。 晚年穷困潦倒的张琼华,仅靠郭沫若每月寄来的15元钱艰难度日,直到1980年去世,这位坚守了68年的原配夫人,始终未能等来丈夫的回头一顾,她的故事,成为封建包办婚姻最残酷的见证。 在日本留学期间,郭沫若与护士佐藤富子(安娜)相恋,这位日本贵族千金为他放弃家族,生育五子,却在1937年抗战爆发时被独自留在日本。 作为"敌国妻子",安娜遭受监禁拷打,战后携子来华却发现丈夫已另娶他人,在周恩来特批下,她定居大连,晚年将积蓄捐给中国,完成了从"弃妇"到爱国者的蜕变。 更隐秘的伤痛藏在《大公报》记者于立忱的绝笔中,1934年,她在东京与郭沫若相恋并怀孕,却遭冷酷堕胎要求。 1937年返沪后,25岁的于立忱留下"如此家园,如此社会,无能为力矣"的遗书自缢身亡,讽刺的是,其妹于立群次年竟与郭沫若结合,这段始于替身感的婚姻,埋下了四十年后的致命伏笔。 于立群的人生犹如镜像悲剧。 她为郭沫若生养六子,却在文革中接连失去两个儿子,1978年丈夫病逝后,她在遗物中发现姐姐的情书,方知自己竟是"仇人之妻",次年春天,63岁的于立群用与姐姐相同的方式结束生命,枕下压着丈夫照片、姐姐剧照和亡子的学生证。 社科院保存的手稿显示,临终前她反复抄写《哀郢》"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字迹浸透绝望。 从张琼华68年的空守,到安娜跨国的执着;从于立忱的香消玉殒,到于立群的幻灭终章——四位女性的生命轨迹,共同勾勒出时代裂变中知识分子的情感困境,郭沫若曾忏悔"我是坏了的人",其文学辉煌与情感残缺的强烈反差,恰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残酷隐喻。 如今北京万安公墓的合葬墓前,"郭沫若同志之墓"六个遒劲大字由于立群亲题,为这段世纪情殇画上了最苍凉的句点。 北京万安公墓的合葬墓碑上,“郭沫若同志之墓”由于立群亲题,这六个字背后是四十年的隐瞒与最终的幻灭,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终点,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悖论:当男性知识分子以“反封建”为名追求自由时,女性却成了他们解放之路上的垫脚石。 今天重读这段历史,我们既要看到时代局限,更应铭记那些被宏大叙事淹没的个体伤痛——因为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以牺牲弱者为代价的。 主要信源:(光明网——“是郭沫若害死她的”吗?;人民网——“抗战夫人”于立群:郭沫若病逝后自缢身亡)
何香凝病危昏迷,总理看望突然清醒,提出一个请求,总理含泪答应“周公……我……还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