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慈禧守寡多年,突然想听琴,便找来琴师弹奏。一曲过后,慈禧心情大好,看着琴师俊美的容颜,说到“赏!”琴师急忙跪谢,没想到当夜他就吓得跑出了宫! 慈禧掌权那会儿,清朝已经是内忧外患一大堆。里面有太平天国起义闹得天翻地覆,她重用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汉臣,搞洋务运动,建工厂、造轮船,总算把太平军镇压下去。外面列强虎视眈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法国已经在北京城里耀武扬威。她在同治朝的时候,推动一些改革,修铁路、办学校,看起来有点中兴的意思,但其实清朝的积弊太深,官僚腐败,军队松散,这些问题她也没彻底解决。1875年,同治皇帝19岁就死了,没留下儿子,她又挑了咸丰弟弟的儿子载湉当光绪皇帝,继续听政。慈安太后1881年突然去世后,她就一个人独揽大权了。 1882年这事儿发生在光绪八年,那时候慈禧已经守寡21年,权力稳固,但宫廷生活单调。她让李莲英找来北京琉璃厂的琴师张春圃。张春圃是民间艺人,琴弹得特别好,在士大夫圈子里有名气。他进宫弹琴,慈禧听了挺满意,还赏赐他,但张春圃当晚就溜了,不愿再进宫。原因据说是他看到宫里的一些事儿,觉得不合适,不想卷进去。张春圃这人性格直,不愿巴结权贵,宁可靠手艺过日子,也不求官场富贵。 慈禧这人掌控欲强,对下属和民间人士往往随意处置。她在位期间,处理了很多大事,但决策经常出问题。比如1883到1885年的中法战争,清军在越南战场上其实打得不错,刘永福的黑旗军重创法军,但慈禧急于求和,签了《中法新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把西南边境让给了法国势力。这事儿让清朝丢了不少脸,也暴露了她对外交的短视。1894年甲午战争更惨,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她又签《马关条约》,赔款2亿多两白银,割让台湾,列强瓜分中国加剧。这些国际事件,她处理得不够严谨,更多考虑内部稳定和自身权力,导致清朝一步步衰落。 张春圃拒绝慈禧后,日子就不好过了。他的事儿在京城传开,王公大臣都不敢请他弹琴,怕得罪慈禧。他收入大减,晚年过得穷苦,靠零星教弟子维持生计,到死也没翻身。这反映了那个时代小人物的无奈,面对权贵,只能低头或逃避。张春圃算是有骨气的艺人,但他也付出了代价。 慈禧对这类事儿不当回事,继续她的统治。她喜欢书画,但自己水平一般,就找人代笔。缪嘉惠就是其中一个,她是云南人,擅长小楷和花鸟画,被召进宫帮慈禧写字画画。缪嘉惠儿子还得了内务府的差事,但她得天天陪着慈禧,忍着各种要求。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前,她问缪嘉惠汉族婚服啥样,缪嘉惠说凤冠霞帔,慈禧让她穿上试试。第二天缪嘉惠穿了来,慈禧笑个不停,说像唱戏的。寿宴当天,慈禧又逼她穿那套衣服站一整天,满族妇女围观嘲笑,缪嘉惠只能硬扛,以保全自己和家人。这事儿显示慈禧对下人的随意侮辱,她把别人当玩物,仗着权力胡来。 慈禧晚年更乱。1898年戊戌变法,她起初默许光绪帝改革,但变法触动保守派利益,她就发动政变,杀了维新六君子,软禁光绪,重掌训政。1900年义和团运动,她先纵容义和团“扶清灭洋”,后来误信情报,以为列强要逼她归政光绪,就对十一国宣战。结果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她带着光绪逃到西安,签了《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把清政府彻底绑在列强手上。这次宣战不是为国家大义,而是怕丢权力,决策草率,后果严重。 1901年后,她搞新政,办学校、废科举、预备立宪,但这些都晚了,清朝气数已尽。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她次日也死了,享年74岁。死前她立溥仪为帝,继续她家族掌控。慈禧陵墓在清东陵,1928年被军阀孙殿英盗掘,棺材撬开,尸身受损,珠宝抢光。这事儿算她生前作孽的报应,清朝三年后就灭亡了。
1882年,慈禧守寡多年,突然想听琴,便找来琴师弹奏。一曲过后,慈禧心情大好,看
只言片语里
2025-08-29 21:48:57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