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国军与日军对阵,远远地就看见日军朝国军阵地杀来,团长命令炮手林竞开火,没想到林竞却抗命了。然而,直到战斗结束,大家这才发现他的厉害之处。 团长当时气得太阳穴直跳,手里的指挥刀“唰”地抽出来,刀尖几乎顶到林竞的胸口。“你他妈想当逃兵?!” 吼声在阵地上炸开,趴在战壕里的士兵都不敢抬头——谁都知道,团长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气,上次有个新兵装弹慢了半拍,都被他踹了两脚。 林竞却没躲,双手还死死攥着迫击炮的瞄准镜,指节泛白:“团长,再等两分钟,您看那边!”他抬手指向日军冲锋队伍的侧后方,那里有片半人高的矮树丛,风一吹,树梢晃得有点反常。 没人知道,林竞这股“认死理”的劲,是用战友的命换的。他是四川南充人,1938年跟着同乡参军,第一次上战场就是长沙会战。 那时候他还是个副炮手,日军用山炮打掩护,他没看清隐藏在竹林里的炮位,刚把迫击炮架起来,对方的炮弹就落了下来——三个兄弟当场没了气,他自己也被弹片划开了大腿,躺了半个月才下床。 从那以后,他每次瞄准前,都要把战场扫三遍,连风吹草动都不肯放过,“没摸透敌人的底,开炮就是送死”,这话他跟炮班的兄弟说了无数遍。 这会儿日军的前锋已经冲到了300米外,钢盔在太阳下闪着冷光,嘶吼声都能听清了。战壕里的士兵开始往步枪里装子弹,有人偷偷看林竞,眼里满是急色。 团长的手按在刀柄上,指关节都在抖,可看着林竞盯着瞄准镜的专注劲,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他想起上次打伏击,也是林竞发现日军运输队里藏着反坦克炮,提前调整了射击角度,才没让阵地被突破。 突然,林竞喊了一声:“装弹!标尺180,方向左偏3度,打那片矮树丛!”炮班的兄弟早就等着这句话,动作快得像阵风,炮弹“咻”地飞了出去,落在矮树丛里。 没等大家反应过来,第二发、第三发跟着炸了——火光里,日军的迫击炮支架飞了起来,还有两个士兵被炸得滚出老远。 原来日军根本没打算靠前锋硬冲,是想让轻步兵吸引注意力,等国军开炮暴露位置,后面的迫击炮就趁机炸阵地! 这下日军彻底乱了套,没了迫击炮掩护,前锋的冲锋节奏全乱了。 团长眼睛一亮,挥着指挥刀喊:“打!给我狠狠打!”步枪、机枪一起响,林竞也没停,又调整了瞄准镜,炮弹专打日军的后续梯队,把他们的增援堵在了半路上。 战斗打了一个多小时,日军丢下几十具尸体,拖着两门被毁的迫击炮撤了,阵地上终于安静下来,只有风吹着军旗“哗啦啦”响。 团长走过去,拍了拍林竞的肩膀,力道大得差点把他拍趴下。 “你小子,刚才敢跟我叫板,算你有种!”他凑到瞄准镜前看了看,发现镜片上贴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是个年轻女人抱着个孩子,边角都磨卷了。 林竞摸了摸照片,嘴角扯出个笑:“俺媳妇和娃,上次家信说,村里的麦子熟了,等俺回去收。”他顿了顿,声音低了点,“俺不敢瞎开炮,怕再也回不去了。” 阵地上的士兵这才明白,林竞的“厉害”从来不是敢抗命,是他把每一次开火都当成了背水一战——他要对自己的炮负责,更要对身后的兄弟、对远方的家人负责。 1944年的中国战场,国军的装备远不如日军,很多时候靠的就是这样的士兵: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本事,却把战场的细节刻在心里,用经验和耐心找生机; 他们也怕疼、也想家,却在该硬气的时候,敢跟命令“较劲”,因为他们知道,阵地上的每一发炮弹,都连着生死,连着能不能守住脚下的土地。 其实战场从来不是只看“听话”的地方,真正的厉害,是能在炮火里保持清醒,能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阵地的稳固,守住自己的判断。林竞这样的士兵,没有将军的头衔,没有耀眼的战功,却用最实在的方式,撑起了阵地的防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40年,吴凤翔刺杀日军少将,走到门口时,他发现里面有好几名日军,刺杀没有把握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