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伊朗强人内贾德一直不能被重用,原来他跟哈梅内伊不是一个民族的,也就是说在伊朗的政治派系里,内贾德因为民族身份的问题,注定无法得到重用。 提起内贾德,不少人会想起他当年反美反以的强硬姿态,还有底层民众对他的支持。 可谁能想到,这个曾被哈梅内伊视作“政坛黑马”的人物,如今却在伊朗政坛彻底边缘化,哪怕以色列的“雄狮崛起”行动斩了二十多个伊朗高官、美国逼哈梅内伊投降,他也始终没被启用。 这巨大的落差背后,藏着伊朗政治最关键的“民族密码”——他和哈梅内伊不是一个民族,这成了他迈不过的坎。 内贾德的早年经历,其实满是“逆袭”的痕迹。 1956年,他出生在德黑兰一个铁匠家庭,原姓“萨布贾”,意思是棉纺工人,后来母亲为了让家族身份更体面,改随“艾哈迈迪内贾德”,对外称是“圣裔之后”。 两伊战争爆发后,他没躲在后方,而是主动上了前线,不仅立了不少战功,还一步步升到特种部队指挥官,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结识了不少军界人物,为日后进入政坛打下基础。 战争结束后,内贾德脱下军装投身地方治理。 他先在西阿塞拜疆省、阿尔达比尔省当市长,后来升任省长,因做事清廉、对百姓没有官架子,当地口碑一直很好。 2003年,他当选德黑兰市长,凭借出色的政绩得到哈梅内伊的关注,那时的他,是伊朗政坛人人看好的“潜力股”。 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后,他会和哈梅内伊从“互相赏识”变成“互相提防”。 内贾德当上总统后,把“硬气”发挥到了极致。 他承诺让普通民众分享石油贸易的好处,日常以“清廉亲民”形象示人,迅速收获大批底层支持者。 面对美国和以色列的压力,他直言“只要对方不妥协,伊朗就不会退让”,还力推民用核技术发展,成了伊朗国内有名的“反美斗士”。 可这份强硬,却渐渐让哈梅内伊感到不安——因为伊朗的民族结构,根本容不下一个强势的波斯族领袖 对哈梅内伊来说,自己是少数族裔掌权,要稳住地位,必须依赖“自己人”构建权力圈。 比如现任总统佩泽希齐扬,同样是阿塞拜疆人,性格温和,不挑战神权体制,也不煽动波斯民族情绪,是哈梅内伊眼中“安全的选择”。 可内贾德不一样,他的支持者多是波斯人,又自带强大号召力,一旦他掌权,很可能打破阿塞拜疆族主导的权力平衡,这是哈梅内伊绝不能接受的。 更让哈梅内伊警惕的是,内贾德在任时还动了他的“核心利益”——不仅解雇了不少哈梅内伊的亲信,还试图拉拢伊朗革命卫队的将领。 要知道,革命卫队是哈梅内伊掌权的“核心力量”,内贾德的举动,无疑触碰了他的底线。 从那以后,哈梅内伊开始处处限制内贾德,彻底断了他的上升之路。 有一次他不服气,煽动支持者上街抗议,结果被革命卫队以“煽动民众”的罪名逮捕入狱,关押了好几个月。 经此一事,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 如今的伊朗政坛,哈梅内伊主导的强硬保守派和佩泽希齐扬代表的温和改革派占据主导,两派都对内科贾德持排斥态度,他的支持者也只剩些底层老年人,在政治上几乎没有话语权,彻底沦为“边缘人”。 有人疑惑,现在伊朗面临这么大的危机——以色列持续打击、美国步步紧逼,哈梅内伊为啥还不肯启用内贾德? 除了民族矛盾,还有两个关键原因:一是内贾德当年推动的核计划,虽初衷是维护伊朗利益,却引来了美国最严厉的制裁,哈梅内伊认为他“行事激进,容易引发更大危机”。 更别说内贾德当年主导构建的“抵抗之弧”,本想联合哈马斯、真主党等盟友对抗美以,如今也已名存实亡。 哈马斯、真主党被打得元气大伤,叙利亚政权摇摇欲坠,只剩也门胡塞武装还在勉强抵抗。 这种“以民族身份划分权力”的做法,其实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晚清时期,慈禧太后掌权时,虽然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处理政务,但真正掌控朝政核心的,始终是满洲八旗贵族,就是怕汉臣权力过大,威胁满族统治。 哈梅内伊现在的做法,和慈禧的思路如出一辙——为了维护阿塞拜疆族的统治地位,宁愿闲置有能力的内贾德,也要确保权力格局稳定。 短期来看,这种模式能维持伊朗的内部稳定;但长期下来,波斯人占人口多数,若经济状况持续低迷,民众的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很可能引发更大的政治动荡。 内贾德的遭遇,不过是伊朗民族权力博弈的一个缩影——在“权力安全”面前,个人能力、民众支持,终究都是可以牺牲的筹码。 他这辈子,恐怕再也没机会回到伊朗权力核心,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伊朗在风雨中艰难前行。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难怪伊朗强人内贾德一直不能被重用,原来他跟哈梅内伊不是一个民族的,也就是说在伊朗
苔藓芳草峦
2025-08-30 23:51: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