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在明还在为“不参加阅兵”找借口时,我们中方,突然干了一件让他后背发凉的事。我们派人,绕过了他这个现任总统,直接去祭奠了当年力排众议、和我们建交的韩国前总统卢泰愚。这一招“敲山震虎”,等于是在当着全世界的面,指着李在明的鼻子说:你不配,看看你前辈是怎么做事的! 卢泰愚在韩国现代史上是一位复杂人物,但其政治遗产中极为耀眼的一笔,便是于1992年顶住当时国内保守势力及美国的压力,毅然推动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结束了长达四十多年的隔绝状态。 他的决策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历史大势的深刻洞察和对韩国国家利益的长远考量。冷战结束后,他认识到与中国交往并非零和游戏,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将为韩国开辟全新的发展空间。 中方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中韩建交33周年前夕、李在明刚刚确认缺席阅兵之后——高调纪念卢泰愚,并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其传递的信号超越了简单的外交礼仪。 它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回顾,旨在提醒韩国当下执政者:中韩关系的巨大成就来之不易,它建立在像卢泰愚这样的政治人物所展现出的战略勇气与独立判断之上,需要倍加珍惜和维护。 这与李在明政府上台后,在处理对华关系时表现出的犹豫、摇摆甚至一定程度上“看人脸色”的态势,形成了微妙对比。 李在明总统上任后,其外交优先序明确将巩固韩美同盟置于首位,虽口头承诺重视对华关系,但在关键决策上,如出席象征历史共识与和平的阅兵活动,却因顾虑美国态度和国内政治纷争而却步。 韩国外交确实面临现实的“夹缝”困境。美国通过安全同盟和战时指挥权对韩国施加着深远影响,同时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压力又是韩国必须面对的现实经济课题。 韩国国内政治极化,保守派与进步派在外交路线上分歧显著,对华负面情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可能被政治化利用,这些都使得李在明政府在推进务实平衡外交时面临诸多内部掣肘。 卢泰愚当年的建交决策,同样是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压力下做出的,其成果惠及了韩国数十年的经济发展。 中方此次行动,并非意在羞辱或施压,其更深层的期待在于呼唤韩国展现更多的外交自主性与战略定力。中国始终明确表示,重视中韩关系,希望其健康稳定发展,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 王毅外长在会见韩国总统特使时也强调,双方应“恪守建交初心”、“坚定友好方向”、“拓展共同利益”,并特别指出要“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这些表述勾勒出了中方对于双边关系“不忘初心、携手前行”的期望。中方清楚地意识到,健康稳定的中韩关系,需要双方相向而行,特别是韩国能否在安全与经济之间找到符合自身长远利益的动态平衡点,并有效管控国内非理性的负面情绪,为两国合作营造良好氛围。 回望历史,卢泰愚的选择告诉人们,在国家关系的处理上,拥有独立判断的勇气和着眼于长远的智慧何其重要。 当前的中韩关系又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李在明政府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固然与三十多年前不同,但国家交往的根本逻辑——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并未改变。 中方通过祭奠卢泰愚所发出的信号,核心在于提醒:韩国完全有能力,也应当基于国家根本利益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做出更富战略自主性的选择,而非让外交政策被外部压力或短期的国内政治算计所过度捆绑。 素材来源:中国驻韩大使戴兵祭奠韩前总统卢泰愚:感念其为中韩建交作出历史性贡献 2025-08-21 06:41·环球网
就在李在明还在为“不参加阅兵”找借口时,我们中方,突然干了一件让他后背发凉的事。
沈言论世界
2025-08-31 11:17:36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