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衡:“哪有什么怀才不遇,只是你太菜”科举时把苏东坡挤到榜眼,北宋未来9位宰相给他这位状元爷陪跑。千年奇才——章衡实力有多强悍。
嘉祐二年的汴梁贡院槐花开得正盛,二十二岁的章衡走进大殿时,欧阳修正捋着胡子看考卷。
这位主考官刚把科举文体改成重实用轻辞藻,殿试题目《民监赋》就是块试金石。
章家祖孙三代为官,堂叔章惇已在考生席虎视眈眈,可这个福建书生偏不写祖辈功勋,落笔第一句直指帝王心术:"运启元圣,天临兆民"。
仁宗皇帝看到卷子时,朱笔在砚台蘸了三回才圈定状元。
那年同榜的考生成了传奇。
苏轼兄弟后来在西湖修堤,曾巩执掌史馆,程颢兄弟开创理学。
可当时放榜那日,眉山苏家兄弟挤在红榜前找名次,三十四名苏轼看见榜首"章衡"二字时,转头对弟弟说:"此君文章如铜鼎,咱们这些瓶瓶罐罐比不得。"
后来苏轼在《章子平墓志铭》里写得更直白:"百岁无双士,三代第一人"。
新科状元没留翰林院镀金,自请去湖州当通判。
太湖边的老农记得清楚,章大人上任头月就卷裤管下泥塘。
那年春汛冲毁十八里圩田,他带着民众打木桩编竹笼,硬把苇草滩改出三千亩熟地。
转运使来视察时,看见田埂上晒得黝黑的状元郎,官靴陷在泥里拔不出来。
郑州任上更显霹雳手段。
城里"青皮会"欺行霸市多年,前几任知府动不得豪绅庇护的恶霸。
章衡到任第三天,西市肉铺当街砍人的凶徒就被枷在府衙前。
百姓发现新知府审案不要师爷念状纸,判词里连《宋刑统》第几卷第几条都写得明白。
半年后四千顷牧地分到佃农手里,看马场的勋贵告到中书省,奏章却被三司使包拯压下了。
原来章衡早把牧地账册抄送财政司,契税都比往年多收三成。
辽国南京府的驿馆里,辽道宗设宴刁难宋使。
契丹贵族举着镶金弓挑衅:"听说南朝状元只会写字?"
章衡接过三石强弓连发三箭,箭箭穿透百步外的铜钱方孔。
次日辽国宰相送来盟书时,发现宋使在馆内誊写《北疆屯田策》,纸缝间还夹着幽云十六州的山川草图。
返程途中章衡写密奏急报,辽军马槽多蛀虫,可伺机收复故土。
可惜奏章送进枢密院时,王安石正与司马光争青苗法,这份边境急报在案牍里埋了十年。
苏轼在杭州疏浚西湖那年愁缺钱粮,写信向老友章衡讨教。
时任两浙转运副使的章衡不但送去治湖图志,还调拨三万民夫助工。
后来百姓只知苏堤风月,却不知六和塔下的水闸是章衡亲手设计。
元祐党争时章衡因支持新法被贬颍州,正逢黄河决口饿殍遍野。
他开仓放粮被弹劾"擅动国帑",却在灾区泥水里泡出满脚冻疮。
幕僚替他抱屈,这位五品知州指着粥棚说:"功名是汴梁的,百姓是眼前的。"
三司衙门清查亏空那年,章衡查出国库存丝五年烂掉十之三四。
他要求各州提前张榜公示赋税额度,触怒了多少暗箱操作的官吏。
被贬汝州路上,行李中除了朝服印信,就是湖州老农送的腌菜坛子。
坛底刻着"青天章"三个糙字。
苏轼后来在《东坡志林》里写章衡平生最像绍兴老酒:"初尝淡似水,窖藏十载方知醇厚。"
章衡墓今在福建浦城郊外,宋碑早已斑驳。
县志记载他晚年编撰《历代通要》时,把嘉祐二年榜眼探花都立了传,唯独不写自己高中状元之事。
倒是治平三年郑州遭蝗成灾,北城门外的《赈灾功德碑》至今尚存。
八百多个捐粮者姓名里,"章衡"二字刻在贩夫走卒之间。
对此您怎么看?
湖边人
千古大才,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