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1420年,朱棣将3000宫女处刑。行刑时,他亲临现场。一位宫女熬不住刑,对其破口大骂:“我们何罪之有?” 朱棣出生在136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从小接受军事训练,精通骑射和兵法。洪武三年,他被封为燕王,驻守北平,负责抵御北方蒙古势力。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继位为建文帝,开始推行削藩政策,削弱诸王权力。这让朱棣感受到威胁,他决定起兵反抗。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从北平率军南下,经过三年苦战,攻克南京,推翻建文帝。1402年,他登基称帝,改年号永乐,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这场战争造成数十万人死亡,社会动荡,但也巩固了朱棣的权力基础。 登基后,朱棣大肆清洗建文帝旧臣,许多忠于前朝的官员被处死。方孝孺拒绝起草即位诏书,被灭十族,牵连873人丧命。铁铉被油炸处死,其女儿被送入军营受辱。景清遭剥皮,家族灭绝,甚至株连整个村庄,房屋焚毁,村民无一幸免。这些杀戮手段极端残忍,朱棣借此震慑朝野,确保无人挑战他的权威。同时,他推行一系列政策,如迁都北京,下令修建宫殿和城墙;派郑和七下西洋,扩展海外影响;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汇集古籍知识;五次亲征蒙古,稳固边疆。这些举措虽有积极作用,但背后是高压统治和巨大人力物力消耗。 永乐五年,皇后徐氏病逝,朱棣未再立后,转而宠爱多名妃子。其中权贤妃来自朝鲜,容貌出众,善于歌舞。永乐八年,权氏随朱棣北征途中去世,有人举报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匠用砒霜毒害她。朱棣不加细查,下令处死涉案太监和银匠,用烙铁折磨吕妃一个月至死,牵连数百人被杀。这起事件显示朱棣猜忌心重,容易因私事兴大狱。永乐十八年,王贵妃暴死,同时宫中举报贾吕和鱼氏与宦官私下结伴。贾吕和鱼氏畏罪上吊,朱棣仍不罢休,拘捕亲近宫人,亲自审讯,通过酷刑逼供,株连扩大到近3000名宫女。她们被指控“谋逆”,全部处以凌迟。 凌迟是明朝对政治犯的极端刑罚,主要用于“谋大逆”者。朱棣下令对这些宫女执行此刑,并亲临刑场监刑。这些宫女多为各地选入的年轻女子,本应侍奉皇帝,却因宫廷私事遭株连。行刑过程中,一位河北籍宫女在受刑时痛斥朱棣“我们何罪之有”,这反映了受害者的不平。据史料记载,当时天降雷电,击毁宫殿部分,但朱棣无视,继续杀戮。这起事件主要记录在朝鲜《李朝实录》中,中国史书因涉及宫闱秘事而少有详述。它暴露了朱棣晚年的暴躁和嗜杀,源于他对后宫控制的极端要求。 事件后,朱棣继续北征蒙古,1424年第五次出兵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终年64岁。遗体秘运回京,太子朱高炽继位。朱棣遗命要求宫女殉葬,选出30余名,包括朝鲜韩丽妃和崔惠妃。她们先用饭,后被带至殿堂,用绳吊死。韩丽妃曾哀求赡养母亲,但仍被执行。这延续了明朝的殉葬制度,源于朱元璋的先例,体现了皇权的冷酷。朱棣一生功过并存,开创盛世却以杀戮闻名,后世评价两极。 朱棣的统治风格影响了明朝后续发展。他通过清洗旧臣和株连事件,强化中央集权,但也导致朝臣畏惧,政策执行偏向严苛。五次北征虽击退蒙古,但耗费国力巨大,百姓负担加重。迁都北京虽战略意义重大,却需大量劳役,社会矛盾隐现。这些举动虽有长远益处,但短期内造成民生凋敝。朱棣对后宫的控制,更是反映了帝王专制的黑暗面,宫女们无辜受害,凸显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悲剧。 回顾朱棣一生,从藩王到皇帝,他以武力夺位,用铁腕治理,却在晚年因私愤酿成惨案。这不只是个人性格问题,还体现了封建王朝的权力逻辑:皇帝的疑心和怒火,能轻易毁灭千人性命。相比其他帝王,朱棣的杀戮规模更大,手段更残忍,这让他在历史上留下暴君印记。尽管他推动了文化和外交成就,但这些无法掩盖对臣民的伤害。普通人看这事,会觉得荒唐又心酸,那些宫女本是底层女子,进宫求生,却遇上这种下场。 朱棣的遗产至今争议不断。永乐盛世表面光鲜,底下是血腥镇压。靖难之役后,他杀建文旧臣,永乐晚年又屠宫女,这些事都源于对权力的执着。史书虽多赞扬他的文治武功,但民间野史更注重这些阴暗面。想想那些被株连的宫女,她们的人生就这样结束了,换来的是皇帝的“安心”。这提醒我们,历史不是只看丰功伟绩,还得挖挖背后的代价。 朱棣死后,明朝进入仁宗、宣宗时代,政策稍缓,但前期杀戮的阴影犹在。宫廷制度未变,类似惨案虽少,但殉葬习俗持续到英宗时才废除。朱棣的例子,成了后世警示:帝王一念,能决定万人生死。这段野史,不光是讲杀戮,还在说权力如何腐蚀人性。现实中,我们常说公平正义,可古代那些受害者,谁为他们伸冤?
豪格就是自己玩砸了!皇太极死时有四大亲王,礼亲王代善压根无意皇位,郑亲王济尔哈朗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