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刷屏了。很多官微在转发,大意是: 以后AI生成的东西,都得打标识。视频很好理解,用了生成会自动加个小水印;音频呢,加个提示音。 可文字咋办? 我在几个群里问了三次,有人吐槽「码字又回到了古典时代」,要么没人理。很好,成功激发了我的求知欲。 于是,干脆调研一圈。有人说,现在公众号能识别,如果你整段用AI写,发之前系统会自动打上「AI生成」的提示。也有人说,大段文字肉眼也能看得出来。 可疑惑还没解开。 因为写东西,的确有让 AI 辅助创作,很多人目前也这么个操作法。那这种情况算AI生成吗?平台又能识别吗? 带着问题我继续查,最后发现:标识大体分两类。 第一类:显式标识。要么自己老老实实打个标签,告诉大家这段是AI写的;要么,等平台来帮你标。 只要检测到隐式水印,或者发现AI的痕迹,就会在文章尾部自动打上「AI生成」或者「疑似AI生成」;但如果啥都不标,那就是你的问题了。 第二类:隐式标识,这个水有点深。 AI生成的内容里会自动嵌入水印、元数据,用户看不见,平台能读出来,哪怕你改了一部分,只要底层信息还在,就会被识别。 不过,彻底重写了,平台算法也不好去推演出,像不像AI写的。于是,就会出现一个灰色地带,官方文件要求中,具体没说怎么搞。 这让我想到一个现实:写作本来没有绝对原创。 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章、听过的话,最后,都会在写作时被再加工。那AI初稿,被我改得面目全非,还能算AI生成吗? 我想,办法的重点不是追求百分百识别,可能想让源头留痕迹、让传播有提示、让公众知道「这是AI生成的内容」。 至于最后怎么用,交给善良的创作者去把握。所以,这个模糊地带不会消失。 但这也不是坏事。它提醒我们:AI写作是合作;真正要想清楚,在这一片灰色里:我个人的创作价值、意义、原动力到底在哪?
昨天《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刷屏了。很多官微在转发,大意是: 以后AI
智远行业评论
2025-09-02 11:20: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