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女知青李明娅抛下丈夫和女儿返城。返城前夜,她解开衣扣说道:“宝才哥,今夜让我们再做一次夫妻吧!”不料,40年后母女重逢,女儿一句话让她悔不当初。 李明娅1952年出生在上海,家里条件一般,父母靠工资过日子。她从小帮忙家务,日子平平淡淡。1969年,她17岁响应号召,下乡到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西定乡。那里条件苦,住茅草屋,吃粗粮,她适应起来费劲。刚去时,她天天干农活,手上起泡。遇见刘宝才,他是乡村教师,人老实,帮她学农活。两人相处久了,有了感情。1974年结婚,村里简单办酒。1975年生女儿,一家子挤一起过日子。刘宝才教书,她带孩子下地,日子虽穷但稳当。 她下乡九年,学会了砍橡胶树,收粮食。村里人说刘宝才可靠,他帮村里孩子识字,也教李明娅识当地话。结婚后,他们分到小屋,她学做当地饭菜。女儿出生后,她一边干活一边照顾。刘宝才下班回来帮手,家里虽没啥钱,但没缺过饭。那些年,她从城里姑娘变成农村媳妇,皮肤晒黑,手粗糙。村里知青有的走了,她留下来,因为家庭。 1978年,政策出来,知青能返城,但得单身。李明娅接到通知,整个人瘦下来。刘宝才看她难受,主动说离婚让她走。她同意了。返城前一晚,她拉开衣扣,对刘宝才说出那话。两人过了最后一次夫妻生活。第二天,她收拾行李走了。女儿哭闹,她没停步。刘宝才送她到村口。 那个政策让很多知青纠结,李明娅选择返城,是因为想回父母身边。刘宝才没拦她,他知道城里日子好过。离婚手续简单,村里人议论。她走时,带走知青证件,留下丈夫孩子。那个前夜,是他们最后的亲近。她走后,刘宝才一个人带女儿,日子更苦。 李明娅回上海,考上师范,当老师。后来再婚,生孩子,生活安定。心里总忘不了云南那段。2018年,她丈夫去世,决定回西定乡看看。联系老知青,一起去。村子变样,路修好,房子新。她找到女儿家,敲门问父亲和日子。女儿说父亲第二年病死,她自己过得好,不用管。门关了,她站在外头。 回上海后,她日子平稳,但那趟旅行让她更堵心。刘宝才走得早,因为劳累生病。女儿从小没妈,长大靠自己,怨气大。李明娅退休跟儿女住,表面没事,实际常想过去。她的选择,是那个时代很多人遇到的,返城图个好日子,却丢了家庭。 李明娅的故事,说白了就是普通人碰上的叉路口。她选了返城,丢下丈夫女儿,那前夜的举动,像在弥补什么。40年后,女儿那句话,直接让她看到后果。刘宝才没啥错,就是太老实,放手让她走,结果自己苦了。女儿的话,点出她离去带来的伤害。 知青时代,很多人像李明娅一样,下乡苦熬几年。返城政策一出,大家都想走,但条件苛刻。她离婚走人,表面自由了,实际背上包袱。回城后努力读书工作,过上城里日子,可云南那头,丈夫早逝,女儿孤单。这事想想,人生选择真难拿捏。 刘宝才带孩子那些年,肯定累坏了。村里条件差,他教书养家,第二年就病倒。女儿长大,估计吃了不少苦,没妈在身边。李明娅重逢时,看到女儿头发白,眼神冷,那一刻明白当年决定多重。门关上,她没再敲,就那么走了。 李明娅后来日子,没啥大变化。当老师教书育人,退休养老。跟上海儿女住一起,帮带孙子。偶尔跟老知青聊过去,大家都感慨那年代。她的故事,流传开来,让人想想自家事。返城是很多人梦寐以求,可代价谁来担?
1978年,女知青李明娅抛下丈夫和女儿返城。返城前夜,她解开衣扣说道:“宝才哥,
菖蒲繁花居
2025-09-04 20:25:4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