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不仅北京,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的阅兵直播里,德阳绵竹理发师何正全举着两张照片的画面,像一颗石子投进全国观众的心湖。 没谁想到,这个平时在镇上给老街坊剪头发的普通师傅,会以这样的方式被千万人记住。 他手里那两张照片,一张是父亲何长发的军装照,一张是儿子何川的生活照,就这么在观礼台上,把一个家庭三代人的故事摊开在阳光下。 何正全的理发店开在广济镇的老街上,玻璃门上贴着褪色的"理发15元"字条。 推开木门,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新潮发型海报,而是墙上并排挂着的两样东西:何川的烈士光荣证装在红框里,旁边是何长发穿着志愿军军装的黑白照片。 熟客都知道,这面墙是老何的"宝贝",剪发时谁要是不小心碰到,他会轻声提醒"小心点"。 有年轻顾客不懂这里面的故事,老何也不烦,剪头发的空档就慢慢讲,讲父亲在上甘岭怎么躲炮弹,讲儿子在山东湖里怎么救人。 一个月前接到观礼通知时,老何正在给镇中学的王老师剪头发。电话里说让他作为烈属代表去北京,他手里的推子顿了一下,碎发落在王老师肩上。 挂了电话,他红着眼圈说"这辈子没想过能去天安门",王老师掏出手机拍了张他愣神的照片,后来这张照片在镇微信群里被转了几十遍。 出发前三天,他特意把理发店的玻璃擦得锃亮,在门口贴了张纸条:"出门办事,暂停营业一周",字里行间透着藏不住的郑重。 何长发牺牲时,何正全才三岁,对父亲的印象全靠母亲断断续续的讲述。母亲说,父亲24岁当兵走的那天,在村口槐树下承诺"打完仗就回家",可这个承诺永远停在了1952年的上甘岭。 直到1983年,父亲的战友辗转送来一张军装照,何正全对着照片里那个眼神坚毅的年轻人,才第一次有了"这是我爹"的实感。 这张照片后来被他翻印了好多张,给女儿一张,给侄子一张,自己留的这张最宝贝,边角磨破了就用胶带补。 儿子何川的故事,镇上的人更熟悉。2011年春天,在山东打工的何川救落水者牺牲的消息传来,何正全骑着摩托车跑了几十里路,到县城给山东那边打电话,对方说"你儿子是英雄",他握着听筒说不出话,只觉得天旋地转。 那之后好多年,他不敢路过镇上的水库,怕想起儿子最后挣扎的样子。 直到2022年,县里来人送烈士证,红本本递到他手里时,他突然觉得"儿子没白死"。现在每年清明,总有不认识的年轻人带着花来看何川,说是在网上看到了他的故事。 这次去北京,何正全特意把父亲的照片和儿子的烈士证复印件装在贴身的布袋里。观礼时,当听到"为了新中国"的口号,他下意识地掏出照片举起来。 后来有人告诉他,这个画面被全国观众看见了,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当时就想让他们爷孙俩也听听,现在的中国多神气。" 这种朴素的想法,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戳人心。就像镇上开杂货铺的张婶说的:"老何不是想出名,他就是念着家里人。" 在何正全的生活里,英雄精神不是挂在嘴边的词,而是融进日子里的习惯。三年来,他每月都去镇上的武警中队义务理发,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都知道有个何师傅手艺好还不收钱。 有新兵不好意思,硬要塞烟给他,他就板起脸:"我爹是兵,你们也是兵,给你们剪头发是应该的。" 中队的荣誉墙上,还贴着他和战士们的合影,照片里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笑得比谁都开心。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故事。可能是村口老槐树下埋着的英雄骨灰,可能是社区公告栏里贴着的烈士事迹,也可能是像何正全这样,用一辈子守护着亲人的照片。 这些故事平时不声不响,却在某个瞬间突然让人明白,英雄从来不是书上的字,而是活着的人心里的念想。 参考资料:四川绵竹烈属何正全:带着两代亲人的照片观礼阅兵,四川日报,2025年9月4日
理发师何正全的天安门瞬间:三代英雄的血脉传承,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波览历史
2025-09-05 01:38:54
0
阅读:4696
西出阳关
让人感动的三代人!向英烈和家属们致敬🫡🫡
用户10xxx38
满门忠烈!
钉子
[大哭][大哭][大哭]
书法书包
致敬[点赞]
我容易吗
伟大的儿子,伟大的父亲!
LGX
感动😭
随缘
本来就是堂堂正正的事情,脖子上打码啥意思?
用户10xxx04
一门双烈士啊!政府和人民都应敬之,优待之,平时多关心,尤其是心灵上的。哎!
一朵小红花
一门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