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号,在欧洲的外交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之后,又一位欧洲高级官员尖锐评论了9·3相关活动,他就是北约的秘书长吕特。他的核心观点认为,这是中、俄准备和西方展开“长对抗”的标志。那么如何理解他的这个表态呢? 要理解吕特的"长对抗"论,得从三个层面掰开揉碎了看: 中俄合作的"硬事实"与西方叙事的"软加工",202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专程来华出席纪念活动。 这原本是一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国际盛会,但在北约的叙事体系里,却被包装成"中俄战略协作升级"的标志性事件。 更让西方敏感的是,中俄海军在8月刚刚完成"海上联合-2025"演习,双方舰艇在日本海进行了反潜、防空反导等实战化课目演练。 这种常态化的军事合作,被吕特刻意与9·3纪念活动捆绑,渲染成"军事政治双管齐下的对抗信号"。 但事实是,中俄联合演习自2012年以来已举行11次,每次都明确声明不针对第三方。 北约的焦虑,更多来自自身战略困境。2025年北约刚刚实现军费占GDP 2%的目标,却又提出5%的新要求。这种不断加码的军事扩张,与中俄强调防御性国防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吕特在布拉格防务峰会上特别提到"中国造船业已远超西方",试图将中国正常的国防建设歪曲为"系统性挑战"。 但数据显示,中国海军舰艇总吨位虽增长显著,但主力舰数量仍少于美国,且从未在海外设立军事基地。 第二点,是特朗普时代的北约"身份危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正在重塑北约的生存逻辑。一方面,他延续"美国优先"理念,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军费提高到GDP的5%,否则威胁退出北约。 这种极限施压让北约陷入两难:若不满足美国要求,可能失去盟主支持;若强行扩军,又会加剧欧洲经济负担。 2025年6月吕特在伦敦演讲时甚至威胁成员国"不增加军费就去学俄语",折射出北约内部凝聚力的脆弱。 另一方面,特朗普对中俄采取"交易式外交"。他一方面宣称要"拆散中俄联盟",另一方面又主动向普京示好,试图将俄罗斯重新纳入G7。这种摇摆政策让北约无所适从。 吕特的"长对抗"论,某种程度上是对美国战略不确定性的应激反应——通过塑造外部威胁,来维系北约存在的必要性。 更微妙的是,特朗普政府正在推动北约"印太化"。美国已将日、韩、澳、新四国纳入北约伙伴体系,常态化邀请其参加峰会。 这种战略重心转移,使得北约需要一个更具普适性的"敌人"来凝聚共识。中俄在亚太的存在,恰好成为北约东扩的最佳借口。吕特在9月4日的演讲中,特意将中国造船业与美国海军发展对比,就是在为北约介入印太事务制造舆论铺垫。 第三点,欧洲的战略困境与吕特的"双重角色",作为北约秘书长,吕特的表态既代表美国意志,也反映欧洲的无奈。 2025年北约虽实现2%军费目标,但成员国间分歧巨大: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国家坚决反对5%的新目标,而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则积极响应。这种分裂让北约的"集体防御"原则形同虚设。 吕特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长对抗",实质是在替美国向欧洲转嫁压力。 欧洲自身的战略自主诉求,与美国的控制欲形成尖锐矛盾。2025年欧盟启动"欧洲再武装"计划,试图通过1500亿欧元贷款提升本土军工能力,但这需要时间。 在此过渡期,欧洲不得不继续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吕特的言论,某种程度上是欧洲在战略自主与现实依赖之间的妥协——既想争取美国支持,又要安抚国内民众对扩军的抵触情绪。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欧洲经济已无法承受持续的军事扩张。2025年欧洲军费预计突破5100亿美元,若加上额外的国防相关开支,总额将超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欧洲必须在民生福利与国防投入之间做艰难抉择。吕特的"长对抗"论,本质上是在为这种牺牲寻找合理性,试图让民众相信"今天的军费是为了明天的和平"。 吕特的表态存在一个致命逻辑漏洞:中俄从未寻求与西方对抗,但西方却在主动制造对抗。 历史终将证明,以军事同盟为基础的对抗性思维,无法解决21世纪的全球性挑战。中俄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强调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才是破解安全困境的正道。吕特的"长对抗"论,不过是旧时代的一声叹息,终将淹没在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中。
一位欧洲网友在网络上看了九三阅兵后,他既不高兴万分,也不气馁颓废,而是怒
【6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