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不该说的事普京一句没提,走前还发出两个重磅邀请 普京这次来北京,四天里参加了几十场会晤,连轴转超过48小时,但有个事儿他始终没碰——向中国提派维和部队去乌克兰。 按说俄乌冲突打到这份上,俄罗斯多少有点压力,可普京心里门儿清:这事儿压根儿不能提。 首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早就公开表态,反对中国派维和部队。人家直接把路堵死了,普京就算想在中方这儿开口,也没个由头。 再者,中国的外交原则摆在那儿,从来不搞军事介入,更不可能派兵去战火纷飞的乌克兰。 普京要是提了,不但碰钉子,还可能把中俄会谈的气氛搞僵,让外界误以为俄罗斯在“求中国帮忙”,这对普京的硬汉形象可不利。 还有个关键因素:俄罗斯现在前线形势没那么悲观。美国已经明确表示“不打算跟俄罗斯起冲突”,这等于给普京吃了定心丸。 既然美国不想直接下场,俄罗斯只要稳住战线,就能慢慢熬。与其在这儿提派兵这种不切实际的事儿,不如踏踏实实跟中国谈能源合作、产业链合作,这些才是能解燃眉之急的干货。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普京要低调离开时,他突然在记者会上宣布:欢迎泽连斯基和特朗普访问莫斯科。 邀请泽连斯基去莫斯科,表面看是释放和谈信号,实际是一场心理博弈。俄罗斯把主场优势拿捏得死死的——谈判节奏、舆论导向、议程设置全在自己手里。 要是泽连斯基真去了,哪怕只是坐坐,都可能被解读为“向俄罗斯低头”,这对乌克兰的士气和国际形象是个打击。 乌克兰当然不傻,外长直接拒绝,还列出七个中立国家作为替代方案,比如瑞士、土耳其。 人家摆明了态度:谈可以,但得在第三方地盘,还得有国际监督。这背后其实是欧洲的算盘——他们不想让乌克兰脱离自己的掌控,更不想看到普京在莫斯科主导战后秩序。 所以泽连斯基的拒绝,与其说是个人意志,不如说是西方阵营的集体表态。 邀请特朗普访俄,更是一步妙棋。特朗普之前在阿拉斯加和普京聊得火热,虽然特朗普后来因为中俄朝领导人同框“非常非常失望”,但普京还是咬住不放。这背后有两层考量: 第一,外交惯例。普京特意提到“之前在阿拉斯加谈过,按惯例该回访了”,这等于给特朗普设了个套。要是特朗普拒绝,显得小家子气; 要是答应,又可能被民主党攻击“亲俄”。 第二,影响美国大选。特朗普如果2026年参选,普京提前释放善意,既能试探美国对俄乌冲突的政策走向,也能在国际舆论中塑造“俄罗斯愿意对话”的形象,给美国国内的反战声音提供弹药。 更有意思的是,普京还特意提到“特朗普请他跟泽连斯基见面”。这等于把推动和谈的责任甩回给美国,暗示“不是我不想谈,是你们总统在张罗”。不管特朗普接不接招,普京已经把自己摆在了“愿意谈判”的道德高地上。 普京这次访华,真正的收获藏在细节里。四天时间,中俄签署了“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协议,每年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加上现有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总供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 这种合作可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谈了好几年的结果。普京在记者会上特意强调,价格“合理且稳定”,比欧洲市场低得多,这既给中国吃了定心丸,也让欧洲明白:俄罗斯不缺买家。 除了能源,双方在产业链、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在推进。普京说“这次访问成果极具积极意义”,可不是场面话。 这种务实合作,让中俄关系在国际风浪中稳如磐石。而那些敏感话题,比如维和部队,根本没机会上桌——双方都清楚,破坏这种默契得不偿失。 普京的这一系列操作,在国际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欧洲一方面支持乌克兰拒绝莫斯科会谈,另一方面又忙着张罗自己的“战后安全保障”,显得有些矛盾。 美国那边,特朗普虽然嘴上强硬,但又忍不住和普京隔空互动,暴露了国内政治的分裂。 最妙的是,普京把中国的角色定位得很清楚:在场但不入场。中国既没承诺派兵,也没卷入军事安排,反而成了劝和促谈的关键角色。 这种姿态,让西方找不到借口指责中国“偏袒俄罗斯”,也让俄罗斯在外交上多了一张王牌。
在中国,不该说的事普京一句没提,走前还发出两个重磅邀请 普京这次来北京,四天
天天纪闻
2025-09-05 16:38:35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