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大庆油田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睡梦中离世,第二天,妻子吴镜侬在他身边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短短十个字令人泪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6年的夏天,北京的一间老屋里,地质学家谢家荣服下整瓶安眠药,静静地结束了生命,他在身边留下一张小小的字条,上面写着十个字:“侬妹,我先走了,望你保重,” 第二天,妻子吴镜侬看到了这张字条,几天后她也选择了同样的方式离去,夫妻两人,一前一后,用最安静的方式告别了世界。 谢家荣出生在1898年的上海,一个普通人家,家境清苦,他十五岁时进入地质研究所学习,因为那里不用交学费还管吃住。 他学历不高,起点并不比别人好,但他拼命努力,靠白天学习、晚上打工撑下去,三年后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那时中国的地质教育刚刚起步,教材不足、实验条件有限,更多要靠自学摸索。 他很快脱颖而出,获得公派留学机会,去了美国斯坦福和威斯康星大学,短短几年,他拿下硕士学位,导师都不舍得放他走,可他始终想着回国,因为他相信中国的土地下埋着丰富的宝藏,需要人去发现。 回国后,他没有选择安稳的研究岗位,而是背上地质锤和绘图工具,踏入荒山野岭,他在安徽、江苏、福建、江西等地奔走,走过山间小路,趴在泥地里画图,也在溪涧边反复观察岩层。 每次发现新的矿石,他都要查阅资料,比对化验数据,确认背后蕴藏的价值,他在安徽发现了厚度惊人的煤层,这片区域后来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他在福建找到过铝土矿,在云南提出的“接触交代矿床”理论,也成为勘探矿产的重要依据,他不仅自己研究,还带学生实地调查,强调地质学必须走到野外去,他的很多学生后来都成长为地质勘查的骨干。 谢家荣真正投入最多精力的,是石油,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没有石油资源,专家们认定陆相沉积层无法生成石油,中国必然是“贫油国”。 谢家荣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陆相生油”的观点,认为湖泊、沼泽沉积的有机质同样能够转化为石油。 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报告里就指出构造与油气形成的关系,三十年代出版《中国之石油》,系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四十年代,他明确提出东北松辽地区有巨大潜力,并绘制了一张全国石油远景图,圈定了二十多个可能含油区,这张图纸多年没有被重视,但后来成为石油勘探的重要参考。 1950年代,大庆油田的勘探逐渐展开,谢家荣顶着质疑,坚持松辽盆地具备油田条件,他在野外带队考察,发现这里的构造与国外产油区有相似之处,并在报告中详细标注了构造走向和储油层情况。 1959年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中国终于甩掉“贫油”的帽子,大庆油田的发现,改变了国家的能源格局,谢家荣的理论提供了底层支撑,他早年的远景图成为勘探的重要依据。 可在那段时间,功劳簿上并没有写下他的名字,报纸上强调的是集体力量,他本人默默留在办公室里继续画图,没有提出任何要求。 谢家荣不仅提出理论,还推动了制度建设,他在地质部门任职期间,倡导组建成建制的勘探队伍,提出了编号系统,使得地质工作从个体摸索变成系统化推进,这一举措为中国的资源普查奠定了组织基础。 但到了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局势发生了变化,他的理论被质疑,说是“错误观点”,1966年,更严重的批判随之而来,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 研究成果被毁,家中的笔记、资料被抄走,被说成与外国勾结,他反复强调那些资料是国家财富,但没有人愿意听。 他被拉到台上挨批斗,被逼着认罪,那些仪器和图纸都成了“罪证”,一个把一生献给地质事业的人,就这样被摧毁了心血和尊严。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忍着痛苦,完成了《中国矿床学》的手稿,在扉页上,他郑重写下“献给祖国地质事业”,这是他最后的告白。 8月13日夜里,他选择用安眠药结束这一切,吴镜侬三天后跟随而去,在字条里写下,她要去追赶丈夫,因为他需要有人照顾。 多年之后,人们才逐渐重新认识谢家荣的贡献,1978年以后,学术界开始为他平反,到了九十年代,研究回忆明确指出,大庆油田的成功正是建立在他早年的理论和图纸之上。 他绘制的远景图、提出的构造思路、建立的勘查体系,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纪念馆里,他手绘的松辽盆地构造图依旧保存完好。 今天提起那十个字:“侬妹,我先走了,望你保重”,仍然让人心头一紧,这不仅是丈夫对妻子的诀别,也是一个科学家在时代风暴下无声的回应。 大庆油田支撑起了国家的工业建设,而他和妻子的生命却停在了1966年的夏天,记住这个名字,也是在记住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坚持与牺牲。 信源:科学出版社——面对不敢面对的历史 ——缅怀“文革”中被逼自尽的地质学家
家人们,你们有没有看到央视镜头里“杨靖宇支队”那面旗帜时,心里有没有满是疑惑,为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