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使领馆9月3日写道:有个重要的问题要回答,那就是不知中国是否会提及,美利坚合众国为帮助中国驱逐极不友好的外国入侵者从而获得自由而曾给予中国的巨大支持和作出的浴血牺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9月3日,美国驻华使馆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了一句颇耐人寻味的话,他们说,不知道中国会不会提到美国当年在抗战时期给予的巨大支持和浴血牺牲。 这样一句话摆在纪念日当天,看似温情回顾,实则带着提醒意味,让人不得不多想,是单纯想要重温历史,还是希望中国在当下关系里给出某种回应?这才是关键。 回到那段历史,不能否认,美国在抗战时期确实出过力,飞虎队就是典型例子,陈纳德带着美国飞行员组成志愿队伍,在中国上空与日本飞机拼命。 虽然规模不算大,但的确在当时提升了士气,还有驼峰航线,从印度跨越喜马拉雅,把汽油、物资运到中国,很多飞行员葬身雪山密林,这份牺牲是真实存在的,中国人也一直记得。 但这份帮助并不是完全无条件的,美国提供的物资主要通过租借法案,而中国为此抵押了桐油、锡矿等资源,援助的账面上看起来是帮助,其实是有偿的。 飞虎队员的身份也不完全是“义士”,他们每月能拿到高薪水,每击落一架日机还能领奖金,这个数额在当时足以让普通家庭生活无忧,换句话说,这种援助里有情义成分,但更多是契约关系。 美国的动机同样值得琢磨,表面上是帮中国抵抗日本,实则更多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当时日本的扩张不仅限于中国,还盯上了东南亚和太平洋。 如果中国过早崩溃,日本腾出的兵力势必会直面美国在太平洋的据点,美国派出飞虎队和物资援助,就是为了让中国战场尽可能牵制日本。 更何况在抗战初期,美国还在向日本出售钢铁、石油这些战略物资,等到珍珠港遭袭,美国利益被直接威胁,才彻底转向支持中国。 援助的规模也需要摆在事实的天平上,美国租借援助的总额里,给中国的份额只有大约3.2%,大头都去了英国和苏联。 与其说中国是重点,不如说只是战略布局中的一环,可一旦提起二战,美国却习惯性放大对中国的帮助,这种叙事方式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中国的胜利离不开美国的扶持。 实际上,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付出远超想象,1931年到1945年,长达14年的抗战里,中国承受了3500万军民伤亡。 南京大屠杀的三十多万遇难者,重庆大轰炸中死在防空洞的无数百姓,才是真正的代价。 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中国战场上还有一百多万日军,这个数字比太平洋战场上的规模还要大,日本陆军七成都被困在中国,正是中国人的血肉长城,为其他战场赢得了反攻的空间。 历史不能割裂,美国确实提供过帮助,这份帮助中国人没有忘记,飞虎队的后人多次被邀请参加纪念活动,驼峰航线的故事也被讲述在纪念馆和课本里,但美国的算计同样要看清。 在战争后期,他们开始接触中共,向延安派出观察组,目的是为战后局势做准备,战后他们给国民党提供了大批武器装备,这些东西很快就被用在内战中,援助的背后是政治利益,而不是单纯的义举。 再把视角拉回到今天,美国选择在纪念日发出这样的表述,背后并不简单,这几年,中美之间摩擦不断,贸易关税、科技封锁、台海问题、南海争端,美国步步紧逼。 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突然强调历史恩情,很难说不是一种策略,把历史当作外交筹码,既想凸显当年的功劳,又想在当下博取某种道义优势。 中国的态度其实一直很清楚,我们不否认美国的援助,也愿意表达感谢,但不会被“感恩”二字绑架。 邀请飞虎队的后人来参加纪念活动,就是最直接的回应,历史上的帮助是帮助,但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依赖别人,国家的崛起靠的是几十年来的自力更生,而不是别人旧账里的援手。 所以,对美国的这句“有个重要的问题要回答”,答案其实已经写在行动里,历史我们记得清楚,帮助我们承认,牺牲我们尊重,但中国的胜利更多靠的是自己的坚持。 至于当下的关系,需要解决的不是感情牌,而是现实问题,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当年的血与火,也能提醒今天的人怎么走路。 把它当作筹码只会让记忆变得轻飘,真正值得传承的,是那份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和平的珍惜,美国驻华使馆想要一个回应,中国的回应就是,我们记得,但不会让历史成为今天别人手中的工具,这一份清醒,就是最好的回答。
美国驻华使领馆9月3日写道:有个重要的问题要回答,那就是不知中国是否会提及,美利
如梦菲记
2025-09-05 16:35:50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