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德学校旧址 镜头掠过贵阳中华南路的高楼,定格于一座青瓦木楼的明清四合院。灰墙上“达德学校”四字斑驳却苍劲,门前明代石狮静默伫立。这里曾是元代南霁云祠、明清忠烈宫,更在1901年孕育了贵州近代教育的火种——从“算学馆”三间茅屋起步,成长为贵州新学启蒙的圣地。 1901年,黄干夫、凌秋鹗等志士在忠烈宫创立贵州首个自然科学团体“算学馆”,油灯下研读《天演论》,用自制仪器做物理实验,格致之学首次叩响西南山门。 1904年,学堂聘请贵州首位女教师董赵德莹,招收女生、创办女学;操场上,女学生解开裹脚布高呼“天足运动”,白话文授课声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千年枷锁。 -1907年,师生自编自演贵州第一部话剧《黑奴吁天录》。舞台搭于忠烈宫大殿,巡抚庞鸿书微服观剧,叹曰:“此乃黔中醒世钟!” 1911年11月4日,教师张百麟在礼堂密谋起义,学生连夜油印《贵州独立宣言》。拂晓时,师生高举校旗汇入革命洪流,校歌《达德之光》首次响彻贵阳街巷。 1937年,抗战时期,礼堂成为“八路军驻贵阳办事处”秘密据点。师生组成“筑光音乐会”,在街头高唱《义勇军进行曲》;30余名学生投笔从戎,血洒远征军征途。 王若飞:1905年,9岁的他踏入达德校门,后在此任教;1919年赴法追寻马克思主义,成长为中共第一任秘书长。“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遗言,至今镌刻于校园塑像基座。 黄齐生:校长、王若飞舅父,题写礼堂“智仁勇”匾额。砚台上刻“教育者,立国之大本也”,是他被国民党解聘后的无声抗争。1946年与王若飞同机遇难,毛泽东赞其“党外护党第一人”。 20余烈士:16岁的袁咨桐在雨花台就义,李策于防空洞中坚持地下刊印……他们从达德课桌走向刑场,背影汇入中国革命星河。 这座用教育唤醒民族的殿堂,早已超越砖木之躯,化作贵阳血脉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基因。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火种,永远在破茧与觉醒中生生不息。
达德学校旧址 镜头掠过贵阳中华南路的高楼,定格于一座青瓦木楼的明清四合院。灰墙上
访古金陵益明
2025-09-06 12:39:03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