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王德峰语出惊人:“我堂堂复旦教授,而我儿子只上了二本,我认了!因为人各有命!如果人到了40岁还不信命,那你这辈子估计就这样了!”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有人会说这是教育出了问题,但王德峰没有回避,他选择了接受。他公开谈到这事,说自己认了,这不是没办法,是明白了人和人不一样。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复制父母的路,也不是努力就一定能换来想要的结果。他反而觉得到了四十岁还不明白“命”的问题,可能一直都过得不太清楚。 这个“认命”,很多人纠结,王德峰不是躺平,也不是迷信天意。大家都知道他出身普通,全靠本事一步步爬上来的。 现在他能这么说,是因为看懂了环境、天赋和兴趣,这些东西决定了每个人适合怎样的路。教育也好,奋斗也罢,不是强人所难,那才是对孩子和自己的尊重。 王德峰的经历,戳中了很多城市家庭的痛点。现在家长个个都是战士,搞资源、拼补课,谁家都指望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 可你用尽力气推孩子往前走,最后他大概率还是得走自己的路。很多家长其实也明白这个理,就是不愿意服输,结果把自己和孩子都折腾得很累。 他曾说过做父母的第一步,是坦然面对孩子的平凡,同时也得接受普通的自己。 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平庸,却总希望孩子变成天才,这样的心态很容易把家庭气氛搞得很紧张。放下这些想法,也许日子能轻松点。 很多家庭明明给了孩子最好的条件,还是拿不到名校的入场券。城市里焦虑传染似的,谁都怕掉队。 但王德峰其实在提醒大家,每个人的路不一样,要允许有平凡的生活,不用一味攀比。否则家庭容易变成战争场,谁都得不到安稳。 他还提过父母那一代吃苦,是为了让孩子过上更舒坦的日子,不是让孩子重新体验一轮又一轮的压力。 经济发展了,社会环境变好了,孩子们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结果不是让所有人都羡慕的那种高光时刻。 这样看,“认命”不是消极,而是成年人的一种清醒认知。到了中年,谁都明白生活没法全靠硬拼,是要看机会、性格还有努力结合在一起,才能过得踏实。 与其每天和别人比,不如回头看看自己和孩子过得有没有意义。 王德峰的这套想法,其实也应了现在教育改革强调的,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不必非要一条道走到黑。
复旦校长“照本宣科”,为什么大家都看不下去?在复旦开学典礼上,出现让人傻眼的一
【331评论】【1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