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说:“经济条件允许下,人要在年轻时,适当的吃喝玩乐不要总想着退休了再享受生

南风意史册 2025-09-08 11:42:12

撒贝宁说:“经济条件允许下,人要在年轻时,适当的吃喝玩乐不要总想着退休了再享受生活。等到那时,所有的快乐都会大打折扣,甚至索然无味。”   “等退休了,我要环游世界。” “等攒够钱,我就去吃那家米其林。” “等孩子大了,我就去学钢琴。”   而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未来式快乐承诺”,被撒贝宁一针见血地戳破。但这话听起来潇洒,却让无数埋头攒钱的普通人陷入沉思:我们到底是在为生活做准备,还是在准备永远不生活?   就像陈阿姨退休那天,她翻出珍藏多年的真丝旗袍,那是她四十岁时咬牙买的,却一直舍不得穿。如今终于有机会了,却发现旗袍的腰身已经紧了三分,镜中的白发与旗袍的光泽显得格格不入。   只见她摩挲着布料苦笑道:“等了一辈子,等来了合适的场合,却等不到合适的身材了。”   而这就是最残酷的真相:快乐永远分“过期”和“限量”。35岁时买不到15岁想要的漫画书的兴奋,65岁也找不回25岁说走就走的旅行冲动。时间偷走的不仅是年华,还有享受快乐的能力。   当然作为“延迟享受者”的阿凯,在去年的他确诊轻度抑郁后,医生问了一个让他彻夜难眠的问题,那就是,如果说等他房贷还完就去旅行,当时的他,还能保证到那时还有健康的膝盖爬雪山吗?能保证还有味觉品尝美食吗?   其实这不是制造焦虑,而是提醒我们:适当的享受不是浪费,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在北上广深,一群年轻人开始实践“微奢侈主义”,就像月薪1.5万的设计师小王,每月必去一次人均500的餐厅,他说:“我不是在吃美食,是在购买一份不会贬值的记忆资产。”   当然,这不是鼓励挥霍无度。撒贝宁说的“经济条件允许下的适当享受”,恰恰点中了关键,那就是我们要在责任与享受间找平衡。   反观那些总说“等以后”的人,往往等着等着就忘了怎么生活。旅游等退休,聚餐等有空,想学的技能等下次,就像把新鲜水果不断放进冰箱,最后只能得到一箱冻坏的遗憾。   只能说,生活不是准备而是体验,不是囤积而是感受。每个年龄都有专属的快乐密码,错过了解码期,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回当年的心跳。   聪明的活着,是在精打细算的日常里,不忘给当下留一扇透气的窗。因为最好的享受时机,永远是被浪费的等待之后,和彻底错过之前,那个叫做“现在”的缝隙。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到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文|沐琨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0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