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李克农外出散步,这时,一个老农朝他扔了一个纸团,李克农打开一看,脸色

重楼读世界 2025-09-08 15:39:11

1937年,李克农外出散步,这时,一个老农朝他扔了一个纸团,李克农打开一看,脸色大变:“快通知白崇禧,有人要刺杀他!”   1937年8月底,南京已不再是从前那个暮色温柔的六朝古都。前线的淞沪会战打得正酣,后方的南京则处在战火与谍影交织的高压状态。   卢沟桥的枪声刚刚过去一个多月,日本全面侵华的阴谋已如同烈火燎原。此时的国共两党虽然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但彼此的信任度,远谈不上密不透风。   在这么一个节骨眼上,白崇禧这个名字,成了日军作战计划中的“头号猎物”。他是国民政府的副参谋总长、陆军一级上将,战术思维灵活,作战风格果断,外界称他为“小诸葛”,日本人则称他为“必须拔掉的钉子”。白的不安分,正是日军最忌惮的地方。   而站在另一边的李克农,则是中共情报系统的中坚人物。别看他平日里总是穿着朴素,低调行事,但在那个谍影重重的年代,他的情报触角,早已渗透至南京的各个角落。他知道,不靠眼睛看世界,要靠心去听风声。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老农出现在他的视野里,头戴草帽,身形佝偻,却在瞬间完成了一场“精准投送”——一个纸团,划出一道孤线,稳稳落在李克农脚边。   纸团不大,却沉得像一袋炸药。里面只有短短几个字:“日本特务要刺杀白总长,务请转告他切切不可大意。”李克农并未立刻惊慌,他做的是另一件事:核实。   这个纸条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长的故事。那个“老农”,名叫覃瑞义,他不是普通农民,而是曾救过白崇禧命的老部下。   1929年蒋桂战争时,他是白的警卫副队长。后来参加了红军,参与广西龙州起义,之后在起义失败中失联,流落城市,靠搬运为生。   但一次偶然,他在茶馆里撞见了一个熟脸——青帮头目缪凤池,此人正在与日本特务密谋所谓“猎虎计划”,目标直指白崇禧。   覃瑞义没有犹豫,写下纸条,冒着生命危险交给李克农。他知道,这一纸之信,可能决定一个高级将领的生死,也可能点燃国共之间一场暗流涌动的政治风暴。   李克农不急着动手,他懂情报的分量,也懂谎言和陷阱长得很像。他派人打探纸团来源,又亲自易容潜入日侨区和南城茶馆,发现日本人确有异常调动,甚至购入了德制毛瑟枪。这才确认,纸条不是虚惊,而是实锤。   那么情报怎么传给白崇禧?他一向反共,关系若处理不好,很可能掉头就告到蒋介石那里去。   于是谢和赓登场了,他是白崇禧身边的机要秘书,表面上是忠诚部属,实际上是中共潜伏人员。李克农将情报交给谢,谢则将其伪装成“军统密报”,悄悄摆在白的办公桌上。   这份巧妙的“包装”,既保住了白的面子,也让情报得到了最高优先级。白本就心惊胆战——前不久他的会议室才遭遇炸弹袭击。   于是他立刻启动了“狡兔三窟”策略:明面上住在清凉山别墅,实际上深夜偷偷搬进了升州路净觉寺的禅房。别墅灯火通明,他却藏身寺庙,连狗都不知道他去哪了。   1937年9月19日深夜,清凉山别墅,,七八名日本特务悄然潜入,带着毛瑟枪、匕首,步步为营,可惜白崇禧早已转移,别墅里只剩下训练有素的警卫,还有一群比人还警觉的狼狗,一声吠叫打破沉寂,枪声随即响起,特务们仓皇逃窜,刺杀以失败告终。   白崇禧得救了,他后来也知道了情报的真实来源,对中共表示了感谢,但依旧没有改变他的政治立场。这场“跨阵营”的生命相救,只留下了几个默默无名的背影。   覃瑞义拒绝了白崇禧给予的职位,宁愿继续当清凉山别墅的守门人。南京沦陷后,他曾在大屠杀中救助难民,却最终被汪伪特工抓捕并杀害,今天在南京哨所角落,还有一块刻着“老覃”的无名石碑,无人扫墓,却见证过那个纸条的分量。   李克农则继续在隐蔽战线上纵横捭阖,直到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被誉为“隐形将军”,这场看似偶然的“纸团事件”,没有上过大新闻,也没有被载入战争史书的主篇,但它悄悄写下了那个时代最难得的两个字:信任。   在那个战火纷飞、政治互疑的年代,一个纸团居然能救一个上将。这不是传奇,而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国共之间的信任,从来都不是靠文件签的,而是靠一个个像李克农、谢和赓、覃瑞义这样的普通人,用命去赌,用心去撑。   这场“救人行动”,没有红地毯,也没有功勋章,甚至没有正式的感谢信,但它留下的意义,比任何赞美都厚重。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民族大义,不是喊口号,而是在关键时刻,能不能看清敌人是谁,能不能放下成见、相互托底。   参考资料: 1937年李克农外出办事,一老汉扔下纸团,李:快通知白崇禧有危险 2025-07-17 搜狐网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李克农传》

0 阅读:223

猜你喜欢

重楼读世界

重楼读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