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8岁的小皇帝康熙把陈廷敬叫过来:“陈老官,借给我一些钱吧。”陈廷敬问道:“

小说红楼 2025-09-09 15:47:33

一天,8岁的小皇帝康熙把陈廷敬叫过来:“陈老官,借给我一些钱吧。”陈廷敬问道:“万岁,要钱做什么呢?”康熙撇嘴说随便玩。陈廷敬说:“等我领了俸禄借给你。”康熙哼一声说:“等我亲政,一定要杀了你!”   说完,康熙甩袖就走,留下陈廷敬僵在原地。那句 “一定要杀了你” 像一把冰冷的刀子,狠狠扎在陈廷敬的心上。   当晚,陈廷敬在书房里坐了一夜。烛火摇曳,映着他满是愁容的脸。他想起自己寒窗苦读多年,好不容易才考中进士,入朝为官,本想为朝廷效力,可如今却因为一件小事得罪了皇帝。他越想越怕,觉得留在宫中实在凶险,思来想去,最终下定决心 —— 辞职。   第二天一早,陈廷敬便递上了辞呈。奏折中,他以 “家中老母病重,需回乡照料” 为由,恳请康熙准许他辞官归乡。   此时的康熙还在为昨日借钱被拒的事生气,看到陈廷敬的辞呈,只当他是闹脾气,想以此要挟自己,便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准了他的请求。   就这样,25 岁的陈廷敬离开了繁华的京城,回到了山西晋城的老家。   回乡后,他闭门不出,一边照料母亲,一边潜心读书,平日里连邻里都很少相见。他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再踏入官场,可他没想到,多年后,一道圣旨再次将他召回了紫禁城。   康熙六年,14 岁的康熙正式亲政。亲政后的康熙,褪去了儿时的稚气,变得沉稳而有远见。他开始着手整顿朝纲,清除鳌拜等权臣的势力,同时也在四处寻访有才能的官员,希望能为朝廷注入新的活力。   一日,康熙在翻看旧臣名录时,无意间看到了 “陈廷敬” 三个字。当年借钱被拒的场景瞬间浮现在他眼前,他不由得笑了起来。   这些年,他渐渐明白,陈廷敬当年拒绝自己,并非有意冒犯,而是坚守原则。若是换成其他官员,恐怕早就顺着自己的心意,把钱借来了,可那样一来,只会让自己更加骄纵,不利于日后治理国家。   想到这里,康熙对陈廷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当即下令,派人前往山西晋城,召陈廷敬回京任职。   当传旨的太监来到陈廷敬家中时,他正陪着母亲在院子里晒太阳。听到圣旨的内容,陈廷敬先是一惊,思虑再三,他还是收拾行装,跟着传旨太监回到了京城。   康熙看着跪在地上的陈廷敬,笑着说道:“陈老官,多年不见,你倒是老了些。快起来吧,朕今日召你回来,可不是为了当年借钱的事找你算账。”   陈廷敬起身时,手心还在冒汗。他抬眼看向康熙,小心翼翼地说道:“万岁宽宏大量,臣当年多有冒犯,还望万岁恕罪。”   康熙摆了摆手,语气轻松地说:“当年朕年幼无知,说话不知轻重,你不必放在心上。朕知道,你当年拒绝朕,是为了朕好,也是为了朝廷的规矩。这些年,朕一直在找像你这样坚守原则、正直可靠的官员。如今朕亲政了,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朕希望你能留下来,帮朕治理国家。”   听到康熙这番话,陈廷敬悬了多年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他感动得眼眶发红,再次跪地说道:“臣多谢万岁信任!臣定当尽心竭力,为万岁分忧,为朝廷效力,绝不辜负万岁的期望!”   康熙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连忙让人把陈廷敬扶起来。随后,他任命陈廷敬为翰林院侍讲学士,让他重新回到南书房,负责为自己讲解经史子集。   此后,陈廷敬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正直,深得康熙的信任和重用。他先后担任过内阁学士、户部尚书、刑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重要官职,在整顿吏治、治理财政、修订典籍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一次,康熙在朝堂上处理政务,涉及到一项关于盐税改革的政策。大臣们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康熙也一时拿不定主意。散朝后,他特意留下陈廷敬,在御花园里与他商议。   康熙看着满园的春色,问道:“陈老官,今日朝堂上关于盐税改革的事,你怎么看?朕觉得有些大臣说的有道理,可又担心改革会引起动荡,你给朕出出主意。”   陈廷敬沉思片刻,说道:“臣认为,首先要整顿盐官,严惩贪官污吏,确保盐税能够如实上缴朝廷;其次,要调整盐价,让百姓能够买得起盐;最后,要加强对盐场的管理,防止私盐泛滥。这样一来,既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又能减轻百姓的负担,还能避免引起社会动荡。”   康熙听后,连连点头:“你说的很有道理!朕也是这么想的,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实施办法。有你在,朕就放心了。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吧,朕相信你一定能办好。”   陈廷敬躬身领命:“臣遵旨!臣定当全力以赴,确保盐税改革顺利推行。”   在陈廷敬的努力下,盐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康熙对陈廷敬更加信任,甚至在私下里称他为 “先生”,而不是直呼其名。   后来,陈廷敬年事已高,多次向康熙请求辞官归乡。康熙舍不得他离开,一次次拒绝了他的请求。直到陈廷敬 74 岁那年,身体实在支撑不住了,康熙才不得不答应他的请求,准许他辞官养老。   临走前,康熙亲自在乾清宫为陈廷敬设宴送行。席间,康熙端着酒杯,感慨地说:“陈老官,你跟随朕多年,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朕能有今日的成就,你功不可没。你回乡后,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若是有什么需要,随时派人告诉朕。”

0 阅读:257
小说红楼

小说红楼

喜欢红楼梦,愿意和你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