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战机飞行员这么累,歼16飞行员王文毅曾说,一天在空中巡航的时间超过8个小时,水不能多喝,有时还要穿纸尿裤,战斗机里面的空间也很小,一天下来,当把机盖打开的时候,都差点站不起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王文毅是空军歼-16战机的飞行员,这个名字对外界来说也许并不熟悉,但在蓝天之上,他的身影却早已成为一道不可忽视的存在,他飞过的航线,覆盖了数以万计的公里,他执行的任务,往往需要在万米高空连续坚守数小时以上,飞行任务并不只是起飞、降落那么简单,尤其是歼-16这种重型战斗机,执行的大多是远程打击、空中威慑等高强度任务,随便一起飞就是大半天。 长时间待在座舱里,身体遭受的远比地面上想象的要多,抗荷服像盔甲一样紧紧包裹着身体,为的是在高速、高G力状态下保障血液循环不崩溃,可这种“保护”,也带来了另一种痛苦,抗荷气囊一旦加压,胸腔和腹部就会被紧紧压住,呼吸变成了一种任务,而不是本能,腿部被固定在座椅上,几个小时下来,血液循环受阻,肌肉僵硬,连想动一下都很难,飞行结束后,王文毅经常是一边撑着座舱边缘,一边试图站起来,有时候,腿已经麻木到根本没有知觉,只能靠意志硬撑。 很多人好奇,飞行那么久,怎么解决生理问题?答案其实很简单,但也很现实,为了确保任务不中断,飞行员在长航时任务中必须穿上成人纸尿裤,这不是为了方便,而是为了不拖时间,在空中,每一秒都可能决定成败,没有办法也没有时间去应对生理需求,喝水也得小心控制,不能多喝,因为一旦“想上厕所”,那就是麻烦,这些细节外人看不到,也不会出现在新闻镜头里,但它却是真真切切的日常。 不过,身体的疲劳还不算最难的,真正让人难以承受的,是精神上的高度紧绷,飞行过程中,任何一点松懈都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后果,王文毅曾在一次返航途中,遇到过一次极其凶险的特情——发动机在低空突然失速,这种情况在飞行中属于顶级危险,几秒钟之内不判断、不中断,就可能直接失控坠毁,但他没有选择跳伞逃生,而是强行操控飞机,努力将机头扭向一处无人区,直到最后一刻才拉动弹射手柄,飞机坠毁了,但地面没有一人伤亡,他也因此荣立二等功。 你可能会想,这种处置不是应该的吗?是,但并不容易,那一刻,他的反应时间只有七秒,七秒钟,要判断飞机状态、确认故障无法排除、寻找合适的坠落地点、决定是否跳伞,这一连串动作,靠的不是运气,也不是灵光一现,而是多年来日复一日的训练,把每一种极端情况都熟烂于心,训练馆里模拟高空缺氧、超重耐力、紧急处置……这些枯燥的科目,就是为了那“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一刻”,他必须准备好。 王文毅的飞行生涯并不是一开始就顺风顺水,刚改装歼-16那会儿,他在对抗训练中经常被“击落”,一次模拟空战中,十几秒内被对手锁定两次,飞完下来,不只是教员批评,连对手都过来“点评”,但他没有灰心,反而把每一次失败都当成积累,他常常是别人训练完休息了,他还在学习室里研究战术、琢磨飞行数据,别人跑步,他加练力量;别人下班,他看航理书,不是因为他天赋有多么异禀,而是他知道,战机可以量产,飞行员却必须靠一点点磨出来。 这条路也注定孤独,飞行员的任务往往保密,不能发朋友圈,不能和家人细说工作细节,甚至连在哪飞、飞了多久都不能讲,有时候状态不好,也没人能劝你休息,不是没人理解你,而是没人能替你飞,责任就是这样,一旦扛上了,就只能往前走。 飞行员的价值,很难用金钱去衡量,一架歼-16确实值几个亿,但一个合格的飞行员,从选拔、培训、改装到实战,需要8到10年的系统培养,期间还要通过无数次体能测试、心理评估和实战演练,国家可以批量制造战机,却不能批量“复制”飞行员,他们不仅仅是战斗平台的操控者,更是战术思维的执行者,是一线空天安全的守门人。 王文毅曾说过,战斗机在空中飞行,其实就像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次起飞,都是一次挑战极限的旅程,每一次返航,都是一次命运的宽容,他没有把这份职业当作英雄剧的主角,而是一份需要用生命去对待的事业,他和所有战斗机飞行员一样,不图掌声,不求光环,只是为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升空,守住那片蓝天。 信息来源:环球网——飞行员穿纸尿裤滞空作战8小时 汗水浸透全身
在全球战斗机家族中,中国的歼16与美国的F16都以“16”为名,却在
【5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