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国民党为何不继续追击? 红军进了陕北,那年是1935,秋风有点硬,天也变得冷了。 中央红军这一支人困马乏,走了上万里,从江西出发,爬雪山、翻草地,折了太多人,走到延安周边的时候,只剩个骨头架子。 七千人,或多或少,还夹杂着些伤兵、瘦马、少年。 你要说,这个时候国民党该乘胜追击了吧?“宜将剩勇追穷寇”不是挂在嘴边吗?可他们没追。 不是没能力追,而是这仗,追到这一步,已经不像最开始那种你逃我追的路子了。 要从川西说起,那时候红军其实已经“分了家”。 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在懋功见了面,本该是兄弟重逢,结果打了照面,没走两步又拐了叉子。四方面军不想北上,他们嫌北边太苦,想往川西甚至新疆那头去,觉得那边容易扎根。 于是,中央红军上北边去了,四方面军往南边去了。 等于一盆水撒开了,一时间,连蒋介石都看不懂红军到底想干嘛。 他没闲着。 他害怕四方面军在四川站稳脚跟,那可是后背捅刀子的大事。所以他赶紧把原本追着中央红军打的那些部队抽出来,调去川西堵人。 二十多万兵,重兵压境,一头扎进四川盆地,这就让北上的中央红军意外地得了喘息的机会。 那时候红军走得慢,实在是累了。 长征不是比赛,是赌命。 到陕北这地方,他们不是在寻找胜利,而是想找个能躲躲风的山头,哪怕只是个能埋锅做饭、不被围剿的地儿。 可谁能想到,这个地方,真的成了个避风港。 陕北,不是讲义里说的那种“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那么干巴巴的理由。你真要走进去看看,就知道它的地形根本是反人类的。黄土高原的沟壑,有的深得连马都下不去,有的窄得步兵得低着头钻。 老蒋那边的中央军,惯的是重装备,大炮、机枪、卡车,在这里统统派不上用场。 你带一门炮上山,得拆开两三节,靠人背骡驮,一天能走几里路?粮草得从百里外一袋袋抬进来,光是吃喝就能拖死一支军队。 而红军不同。他们习惯了挖地道,走山路,在老乡家里睡炕头。 他们打的不是堂堂之战,是夜里点灯、白天游击的那种小仗。一群人,几把枪,伏在沟口一守就是一天。等到敌人一露头,一阵冷枪打完就散,连影子都找不到。 更关键的是,陕北并不是一张白纸。 刘志丹、谢子长他们早就打下了底子,在这一带做群众工作好几年了。 村口有红军的接头人,炕头有红军的老亲戚,地窖里藏的是枪、药,还有白面。后来徐海东带红二十五军一到,又合编成红十五军团,这一来,中央红军等于不是孤军,而是嫁到了一个已经有嫁妆的“东家”。 有一仗,叫直罗镇,1935年11月打的,那是红军真正意义上在陕北打出的第一口气。他们打掉了张学良手下两个整编师。不是骚扰,是实打实的血战,红军赢了,士气也起了。蒋介石从南京得到战报的时候据说拍桌子骂娘,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帮子人不是快死了吗?怎么还有力气反咬一口? 蒋不想亲自往陕北投太多兵。他怕,怕陕北吃人,把中央军拖进去出不来。所以他拿起算盘,设了个“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把张学良封了副总司令,让他和杨虎城两人去打前锋。他自己坐镇重庆,隔空指挥。打得好,全是战略英明;打得不好,那是地方军阀不听号令。 但张学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东北丢了,抗日不力,一直被舆论骂得不行。他的兵也不是傻子,很多人早就想反击日本人,不想再打一场兄弟阋墙的内战。打仗是需要信念的,没有信念就只剩下苦力。而且他们还发现一件事:红军虽然苦,但讲道理,对老百姓好,还真有几分抗日的意思。这让他们心里生出一种说不清的别扭。 杨虎城也一样。他是陕西人,在地头扎了根。他既怕红军把自己地盘吃了,也怕中央军借着剿共把他架空。于是他索性“演戏”——演给南京看,也演给红军看。你说他剿共?他剿,只是剿得不紧不慢,不疼不痒。到后来干脆在战场上互相放空枪,两军士兵隔着壕沟扔烟卷聊天,说是打仗,不如说是在混日子。 这一切,都被蒋介石看在眼里。他再也坐不住了。 1936年冬天,他飞到西安,亲自督战。不是慰问,而是下命令:要么进攻,要么滚蛋。他给张学良下了两道选择题。选A,把红军全歼;选B,交出地盘,滚去福建当听差。 这种逼法,是在踩人的脸。 张学良被逼急了。那段日子,西安街头学生抗日游行,喊着“拥护张副司令抗日”的口号。 张学良看到那些孩子眼里烧着的光,突然觉得自己这些年,太窝囊。他知道再不做点什么,就只能任人摆布,彻底被边缘化。 12月12日凌晨,事情来了个急转弯。 他的人马闯进了华清池,把蒋介石活生生从山上的石缝里拽出来。 听说那天夜里蒋只穿了单衣,躲在冷风里发抖。 杨虎城也没闲着,把蒋身边的亲信、政要一并抓了。这一场“兵谏”,像是几十个埋了火药的角落同时引爆了。 后来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了。 蒋被迫接受谈判,停止剿共,国共开始商量联合抗日的事。 很多事从那一晚起变了方向,很多人也在那一夜里翻了命运的盘子。
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国民党为何不继续追击? 红军进了陕北,那年是1935,秋风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09 22:34: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