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军牺牲在对越反击战中的烈士。 赵连玉,42军126师副师长1979年3月9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09 23:35:05

他是我军牺牲在对越反击战中的烈士。 赵连玉,42军126师副师长1979年3月9日,被越狙击手击中,壮烈牺牲。致敬! 赵连玉这个人,说实话,文件里记载不多,也没什么影视剧去专门讲他。但在1979年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里,提到他,很多老兵眼神都会顿一下。 他是个副师长,在前线待了二十多天,打过不少硬仗,最后却倒在了快回家的路上。 不是在枪林弹雨里冲锋牺牲的,是站着勘察撤退路线的时候,被一发狙击子弹打中脖子,就这么走了。 战友们说,他倒下那一下,话都没来得及说。 他不是一上来就当副师长的,当然不是。他出身庄河,辽东那一带,苦地方。 小时候给地主放牛,后来还被人抓去安东修铁路。14岁,那会儿正是小孩该上学的年纪,他却在工地上抡镐头。脊梁被晒脱了皮,手掌磨出了泡,泡破了又结茧。 他在那样的环境下活过来,说是命硬,也没错。 等抗战胜利,他才终于喘了口气。解放军进了庄河,他没多犹豫就跟着报名参军了。那年他16岁,个头不高,身板挺硬。他不爱说话,也不吵不闹,就是一门心思把上面交代的活干好。 一次又一次,部队打仗,他冲在前面。 辽沈战役他参加了,平津战役也跟着走了。战斗里,他学会了怎么绕村、怎么翻山、怎么夜袭。他不是那种天生爱冒尖的人,但慢慢地,身边的人都开始听他的。 谁打起仗来不慌,他不慌;谁身上带几个弹片,他带得多。 后来部队打进了北平,他也在入城部队里排着队走过长安街。 那天说有人远远地看到毛主席站在城楼上,赵连玉也看见了,没敢抬头太久,怕自己眼神乱飘让人觉得不庄重。那个年代,军人对“检阅”两个字是有敬畏的。 再往后,他去了南京,进了高级步兵学校深造。 以前打仗靠的是胆子和经验,现在得学点条理。上面派他去,不是让他镀金,是让他学成回来接更大的担子。 他也没让人失望,几年下来,成了作战指挥骨干。 1971年又去了北京军事科学院,学习现代化作战思路。 说起来,那个时候的他,已经不再只是个“老兵”,他是个指挥员了,是能带队、能打仗、能统筹战局的干部。 1979年那仗打得急,越南那边频繁挑衅,还跨境打击边民,中央决定动真格。 赵连玉接到命令,带着126师的人赶往广西边境。他没大喊口号,也不搞什么动员大会,他只是自己拎着望远镜,把地形一段段看清楚,然后告诉下面怎么打、从哪打、打多深。 谅山战役开始后,他带队往前推。 路不好走,越军挖了不少反坦克壕,布了地雷,还有村民埋伏。他带着人强攻高地,连续打了好几仗。部队伤亡也不小,但进度压得很紧,到3月初,谅山周围的越军基本被打散了。 赵连玉当时还在地图上圈了圈,说再有三天,我们能摸到河内外圈了。 那会儿军心高涨,士兵说越南这些年太狂,是时候让他们收敛点了。 可战役不是为了占地,而是为了震慑。 上面一看,战略目的到了,就下令撤军。赵连玉没犹豫。他知道,这时候能安然带回几千人,比再往前推进几十公里重要得多。 3月9日,撤退部队已经到了琅县班弄一带。 赵连玉没急着撤,他还是那样,先上高地,拿望远镜瞄一眼地形,问一嘴连长营长的意见,才决定怎么走。天擦黑的时候,他和几个干部站在一处不高不低的坡上,刚说完一句“这段路能走”,后面就传来一声枪响。 那一枪不响亮,甚至听起来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 但赵连玉突然就往前一栽,仿佛有人把他的肩膀轻轻一推。 大家还没反应过来,血已经喷了出来。是脖子中弹,打穿了颈动脉。警卫员扑上去,按着伤口,嘴里还喊着“快!绷带!”,可赵连玉眼睛已经闭上了,脸色开始变灰。 现场没什么人说话,谁也没吭声,风从山背后吹过来,吹得树枝哗啦响。 两天后,士兵们找到那个狙击手。 他躲在村口一间破屋里,脸上没多少血色,手里抱着一支老旧的三八大盖。搜他身的时候,士兵把他摁在墙角,他一句话都不说。 赵连玉的连长看了一眼,说:“就这人?”有人点头。他没再说话,只是吐了一口唾沫。 后来才知道,这狙击手不是越军,也不是民兵,就是个越南村民。 他们搞“全民皆兵”,农民也能拿枪。赵连玉死在这种人的枪下,说起来是冤,但打仗这回事,从来就没什么公平可讲。 赵连玉的遗体运回来了,抬进了龙州香水乡的那个村。 他的战友把军帽放在棺材上,帽子歪了一点,没人去扶正。 有人说,不如就让它这么斜着,赵副师长打仗一辈子,哪次帽子是整整齐齐的? 村里人没见过这样送葬的队伍。 一路上没有锣鼓,没有哭声,只有沉重的脚步声和风声。 那天黄昏,天灰蒙蒙的,地上的影子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人们站在山坡上,看着棺木慢慢抬上去,没人说话。 只有一个老兵,回头扫了一眼身后的山路,说:“回家,他是没走成了。”

0 阅读:0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