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三次警告美国。 第一次是朝鲜战争,警告美国不要越过三八线。第二次是解放军炮击金门,警告美军若不撤离马上开打。第三次越南战争,警告美军不要越过十七度线,否则武力解决。 毛主席的军事谋略是真正的天下无敌,给美军最后的定调就是“纸老虎”,在毛主席面前不堪一击! 毛主席第一次说“纸老虎”那会儿,是在1956年。 他不是在大会上喊的,也不是写进什么文件,而是坐下来跟危地马拉前总统阿本斯聊天。 那时候他才不管你是不是国家元首,照样开门见山:“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他甚至不怕你听不懂,接着就解释,外表看上去是只虎,其实是一层皮、一张纸,风一吹就透,雨一打就烂。 很多人后来把这话当成口号喊,其实是把意思喊薄了。毛主席说这话,是从几十年的斗争里走出来之后,想明白的。 他年轻时也怕过那些所谓的大力量。 清政府、北洋军阀、英美列强,还有蒋介石。一个个看上去都不可一世。 他带人上井冈山的时候,身边的人都在减员,打一次仗少一批,饭吃不饱,鞋穿不住。可他心里那个“力量大的不一定强”的念头,就越扎越深。 纸老虎这三个字,是他在战争和政权更替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这不是用嘴说服别人的东西,是打出来的,是忍下的,是看别人死了、还得咬牙扛下去之后,沉到骨子里的一种判断。 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刚刚建国,一穷二白。 苏联有援助,可靠不住。 美国那边,刚打完二战,国内军工热得不行,部队训练精良,装备现代。结果他们一头扎进三八线,往北打,打到鸭绿江边上,毛主席这边就坐不住了。 出不出兵,是件很难的事。没人能替他拍板。 他手上拿着电报,桌子上的地图摊得满满的。派兵,不派兵?谁去?谁扛?能不能赢?代价有多大?这些事谁也不能跟他说清楚。周恩来也说,这仗不是非打不可。可毛主席说,越是这种时候,越得有人站出来,说一句“不行”。 所以志愿军进了朝鲜。没有坦克群、没有空军配合,靠的就是人扛、人拼,半夜埋伏,天一亮冲锋,冻死在战壕里的战士太多了,捡起枪继续打。 美国人没料到,连苏联都没出全力,中国居然直接扑过来打,而且真能打,还打赢了几次。 毛主席不是不知道自己扛的是个什么价。 他是赌,但不是瞎赌。 他赌的是美国人不愿意在亚洲泥潭里死太多兵,也赌美国国内有反战情绪。 他嘴里说“纸老虎”,其实心里在算,美国这个国家真的是靠老百姓捧起来的,一旦老百姓不乐意,再多航母也白搭。 那次之后,美国人就知道,中国不是摆摆样子。 他们停了进攻,回到三八线。 虽然没签正式停战协议,可实际上停了手。毛主席没在国内大肆宣传胜利,他只是回头说了句,美国,不可怕。 然后是金门。 1958年那炮,打得很讲究。 不是一时冲动,更不是全面开战的前奏。 那是个警告,金门就在台湾对面,蒋介石那边守得紧,美军也在附近晃悠。 毛主席觉得该说话了。可你说话没人听怎么办?那就打炮吧。 一打,世界都安静了。 美国开始评估,中国动手了,他们会不会真的进攻台湾?蒋介石吓得调兵。 美军虽然嘴硬,但实质上退了几步。他们知道,这不是试探,是认真地在讲条件。 毛主席也没继续攻。 他知道,那个时候全面攻台,代价太高。他要的不是拿下金门,是拿回主动权。 他得让美国知道,中国不是可以被摆布的小角色。 而到了越南那一场,美国又开始伸手。这次更深。南越、北越打得火热,美国直接上兵,飞机一架接一架往下丢炸弹,地面部队也在推进。 中国怎么办?毛主席没急着派兵。他不是不想,他是知道这个仗不能再用朝鲜那一套打。他换了个法子——设一道线,十七度线。美国要是敢越过这线,中国就不再坐视不理。 这不是恐吓,是规矩。毛主席立规矩的方式,不是开会定条文,而是画线,动手,留底线。 他等着美国犯错,好借口动手。但美国那时候也变聪明了,十七度线不敢越。毛主席的第三次警告,也就起了作用。 这三次,一次比一次克制,却每次都到点子上。 他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打无意义之仗。他要的是一个长效的姿态——告诉美国,中国在这片土地上说话算数,你不能推着我走。 很多年后,美国人写回忆录,说毛主席是个战略高手,既狠又稳。 这种评价听着也没错,但他们没真正理解毛主席那种“判断大势”的眼力。他不是靠情绪判断世界的变化,他是看一片风吹草动,就能猜出接下来几个月、几年会发生什么。他判断美国是“纸老虎”,不是在说它弱,是在说它的那套表象很容易破。 你以为它会咬人,结果它靠的是别人害怕它。真要动手,它反而会犹豫。 说到底,那不是一句口号,是一个判断标准。你面对美国的时候,别怕。怕了,就什么都谈不了。但你也别冲动,得一步一步来,像拔钉子一样,拔一个少一个,不急。 毛主席看美国,就像一个老农看天。 天黑得快不快,看风;风大不大,看树;树动了没有,看影子。他看的不是眼前的热闹,而是那股子气流往哪儿刮。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