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问:“中美AI差距在哪?”李开复毫不避讳一针见血地表示:“美国在创新方面领先

小胖胖说科技 2025-09-10 11:10:47

记者问:“中美AI差距在哪?”李开复毫不避讳一针见血地表示:“美国在创新方面领先,而中国在执行力和开发应用方面更具优势。之前我认为差距是六到九个月,各方面都落后。现在我认为,在一些核心技术上可能落后三个月,但实际上在某些特定领域领先。”

那时候,美国像一个源源不断的发明工厂,斯坦福、MIT实验室接二连三推出新理论,谷歌和微软豪掷数十亿美元研发,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新闻更是刷爆全球。

中国科研人员在旁侧耳倾听,更多时候是把西方的新点子搬到国内,再用庞大市场去快速落地。

时隔数年,李开复改口了:“中国核心技术差距最多三个月,有的地方甚至已经超车。”这番话并非客套,而是有事实支撑。

上世纪50年代。那时的美国刚刚提出“人工智能”概念,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被视为AI的诞生地。

几十年里,美国AI研究不断积累,从专家系统到神经网络,再到深度学习,走在世界最前沿。尤其2017年OpenAI、DeepMind先后爆出成果,风险投资疯狂涌入硅谷。

与之相比,中国真正开始发力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单位建立了最早的计算机视觉和语音实验室。

2000年代,百度语音、阿里搜索和腾讯社交应用逐渐引入机器学习算法,为后来的AI爆发积累了数据和人才。

进入2010年代,政府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直接把AI列为国家战略。

中国互联网公司则迅速模仿美国模式:百度学谷歌做搜索算法,阿里学亚马逊做推荐,腾讯借鉴Facebook做社交。

但很快,他们找到适合中国市场的路径——依靠庞大的用户群和日常生活场景,把AI应用到支付、外卖、交通、医疗等方方面面。

这也让李开复在多次演讲里强调:中国AI的优势在于执行力和应用开发。

他举过一个例子:北京的智能交通系统通过AI优化信号灯,平均通勤堵车时间减少了20%;而在上海,AI辅助的肺部影像诊断,准确率已经超过90%,并在几十家三甲医院普及。

与此同时,AI创业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字节跳动的推荐算法让抖音在全球爆红;华为在被美国切断高端芯片供应后,转而自研昇腾系列AI芯片,逐渐缩小差距。

更典型的是初创公司DeepSeek,它用算法优化,把算力成本压到国外的三十分之一,性能却直逼GPT-4。

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甚至在社交平台上罕见地评论:“DeepSeek的性价比令人震惊。”

然而,背后也有地缘政治的阴影。2022年起,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向中国出售先进GPU。中国公司被迫寻找替代方案,更多把精力放在算法和软件优化上。

DeepSeek V2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在有限硬件条件下,通过改进架构,实现了近似顶尖模型的效果。

结果很快显现。中国AI论文和专利数量迅速增长,2024年全球新申请的AI相关专利中,有一半来自中国。

美国公司大多坚持闭源,而中国研究者推出了一系列开源模型,如“悟道”“通义”,吸引了全球开发者的参与。

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是深远的。AI已不再是“美国领先、中国追赶”的单向叙事,而逐渐形成“双雄并立”。

美国依旧在基础理论和前沿领域占优,例如量子AI、类脑神经网络;而中国则凭借庞大市场和政策支持,在应用规模和落地速度上实现反超。

但竞争也带来了焦虑。硅谷企业担心市场份额被侵蚀,欧洲和日本则试图在规则制定和伦理框架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与此同时,AI对就业和社会结构的冲击加剧:制造业工人、司机、部分白领感受到岗位被取代的压力;而新的职业也在诞生,比如AI训练师、数据标注专家、AI伦理顾问。

教育也随之改变。

斯坦福招生办公开表示,更看重申请者是否能利用AI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考试分数。在中国,北京、上海的中学已开设AI课程,清华和浙大等高校则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培养下一代人才。

几年前“跟在美国后面捡漏”的说法,已经跟不上现实。中美之间的AI竞赛,正从差距缩小,走向互有胜负的格局。

0 阅读:4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