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脚在九三阅兵展示出“东风快递”,朝鲜后脚就高调官宣——最新型洲际导弹碳纤维固体发动机点火试验! 9月9日朝鲜媒体爆出猛料,这居然是研发阶段的最后一次试验,说白了,如果这次试验能够成功,接下来就可以批量生产了,网友看完纷纷惊呼:我有预感,朝鲜要生产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武器了! 要理解这波操作的威力,得先看看朝鲜这次掏出的到底是什么宝贝。根据朝中社报道,这个用碳纤维增强塑料做的发动机,最大推进力达到 1971 千牛顿,换算成大白话就是能把几十吨重的导弹弹头猛地推上天。 金正恩亲自去观摩试验,还特别强调这是 “国防技术现代化最具战略性质的成果”,能让朝鲜的核战略武力发生 “重大变化”,这待遇在朝鲜的武器研发史上可不多见。 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以前朝鲜的导弹用的大多是液体燃料,就像老式蒸汽火车似的,发射前得慢悠悠地加注燃料,不仅准备时间长,还容易被卫星盯上。而固体燃料发动机就不一样了,跟打火机似的随时能点火,装在导弹里可以开车到处跑,敌人想瞄准都难。 更关键的是这次用的碳纤维材料,比钢铁轻一半还多,强度却高出好几倍,能大大减轻导弹重量、增加射程。但这技术可不是谁都能玩的,光是让碳纤维材料在高温高压下不变形,就够各国工程师头疼的,朝鲜能做到第九次试验就定型,确实有点出乎外界意料。 时间点的选择更是耐人寻味,9 月 9 日是朝鲜的国庆节,这个日子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 ——2016 年他们就在同一天搞过核试验,今年又用导弹发动机试验给国庆献礼,摆明了就是要在这个特殊节点展示肌肉。 而往前数五天,正是中国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九三阅兵,东风系列导弹的新成员集体亮相,这两件事凑在一起,让东北亚的地缘棋盘瞬间热闹起来。 美韩这边估计正坐立难安。今年 3 月他们搞 “自由护盾” 联合军演时,还闹出韩国战机误投炸弹炸到居民区的乌龙,现在面对朝鲜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恐怕笑不出来了。 要知道,朝鲜这次试验的发动机如果真用到洲际导弹上,意味着什么?以前液体燃料导弹发射前得提前几个小时准备,美国的卫星和雷达有足够时间预警拦截;现在换成固体燃料,从车库开出来就能打,整个防御体系的反应时间被大大压缩,这对美韩的导弹防御系统来说简直是噩梦。 更有意思的是朝鲜这种 “越制裁越进步” 的反套路,国际社会对朝鲜的制裁清单里,碳纤维材料和固体燃料技术一直是重点管控对象,但他们硬是靠自己的化学材料研究院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这次试验成功后,朝鲜直接给研究院院长发了国家表彰,明摆着是在炫耀自己的技术突破。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眼熟?就像当初中国在稀土领域突破国外封锁一样,当一个国家掌握了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再严的制裁也变成了纸老虎。 中国的态度就显得很微妙了,外交部以前多次强调 “坚持半岛无核化”,但面对朝鲜这种 “你打你的军演,我搞我的导弹” 的强硬姿态,其实也暗含着对地区力量平衡的考量。 毕竟美韩今年的军演不仅次数比去年增加了 60%,还首次用上了所谓的 “国防生成式人工智能”,这种不断升级的军事挑衅,谁看了都得提高警惕。 当北京的阅兵方阵展示东风导弹时,或许就是在向各方传递 “别玩火” 的信号,而朝鲜的发动机试验,更像是给这个信号加了道双重保险。 现在的东北亚就像个微妙的天平,美国想靠军演和制裁压服朝鲜,结果人家用更先进的导弹技术回敬;韩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自己的军演还没整明白就闹出安全事故。 中国则通过阅兵展示实力,维持着地区稳定的底线。朝鲜这次把导弹 “心脏” 亮出来,等于告诉所有人:想在我家门口舞刀弄枪,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防御能不能扛住。 当大家还在讨论阅兵式上的新装备时,朝鲜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战略威慑从来不是秀出来的,而是造出来的。这个碳纤维发动机背后,是材料学、工程学、力学的全套突破,是在重重封锁下硬生生砸出来的技术壁垒。 就像稀土让 G7 内部闹翻天一样,在导弹技术面前,所谓的 “同盟”“制裁” 也得让位于现实 —— 当你的对手掌握了掀桌子的能力,再花哨的表态都不如实实在在的威慑力管用。 这五天里发生的故事,其实就是东北亚局势的缩影:你展示你的肌肉,我亮出我的底牌,谁都不想在这场战略博弈中落了下风。而最终决定游戏规则的,从来都是手里的硬家伙,不是嘴上的漂亮话。
一个奇怪的现象。欧美都不在研发高超音速导弹,为什么中国却要不断加大力度研发?
【258评论】【2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