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弄清楚了!原来某些人之所以不敢动洪秀柱,不是因为她是前主席,也不是因为有谁保

是逸屹呀 2025-09-12 14:29:19

终于弄清楚了!原来某些人之所以不敢动洪秀柱,不是因为她是前主席,也不是因为有谁保护她,而是因为她是以个人名义来看阅兵的。   当政治高压的巨石迎面而来,一个看似轻巧的“个人名义”能否成为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前国民党主席洪秀柱赴北京观阅兵这件事,就给了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   民进党当局事前放出狠话,“谁去就查办谁”,可结果呢?洪秀柱安然无恙地回来了。   这背后的关键不是什么政治头衔,恰恰是她巧妙运用的“个人名义”,这根杠杆在策略、认同和舆论三个层面上,结结实实地撬动了僵化的两岸叙事。   洪秀柱的“个人名义”声明简直是一次漂亮的政治降维打击。   民进党当局的“查办”大棒,本来是瞄准特定组织或公职人员的,可洪秀柱不带国民党党旗,也不穿任何有党派标志的衣服,等于直接把这个靶子给撤了。   她把一件可能被炒作成“党派通敌”的大事,愣是变回了一名普通公民的个人行动。   这下民进党当局就尴尬了,陷入了自己给自己挖的坑里。   真要去“查办”一个以个人身份表达立场的公民吗?那不就等于坐实了“打压异见”的骂名,政治上太亏了。   这么一来舆论的焦点就从充满敌意的党派对抗,悄悄转移到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上:台湾民众到底有没有自由表达民族认同的权利?这步棋走得真绝。   “个人名义”这四个字为什么这么有劲儿?因为它背后站着的是一种超越党派、源自血缘和文化的身份认同。   洪秀柱的底气从来不是“前主席”的头衔,而是她骨子里的民族认同感。   她祖籍浙江余姚,父亲是随国民党迁台的官员,她也曾公开直言“台湾人就是中国人”。   她将这次观礼和“纪念抗战先烈”紧紧绑在一起,在纪念馆发出的那句“没有抗战胜利,就没有台湾光复”的历史之问,更是直接戳中了民进党“去中国化”政策的要害。   相比之下民进党当局的身份构建就显得矛盾百出,政治上拼命切割,经济上又离不开大陆市场。   在这种坚定的根源性认同面前,那些威胁的言论自然就显得苍白无力。   洪秀柱的这次“个人”行动,就像往湖里扔了块石头,激起的舆论涟漪可不小。   她不是一个人去的,还组织了一个台湾政商学界的代表团,这本身就打破了民进党长期以来对大陆信息的负面垄断,开了一条民间的沟通渠道。   岛内社会的反响也很有意思,社交媒体上“柱姐说得对”的声援此起彼伏,对“台独”的嘲讽也不少。   有数据显示,事件后岛内支持统一的声量上涨了15%,而民进党的支持率则跌到了38%。   所以说洪秀柱的阅兵之行,核心价值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她把“个人名义”这个符号用到了极致。   这既是化解危机的策略,也是坚定立场的宣示,更是一次成功的舆论动员。   这件事告诉我们在复杂的两岸关系里,与其搞官方的强硬对峙,不如回归到文化和历史的根本问题上,反而更能获得共鸣。   当个人的坚定信念能够化解官方的政治高压时,就预示着未来的两岸叙事会有越来越多来自民间的、充满力量的声音。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是逸屹呀

是逸屹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