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骑兵无敌的神话。曾几何时,我本人就是骑兵尤其弓骑兵忠实拥趸。在我看来,冷兵器时代,弓骑兵兼备射程和速度两大无敌优势,理所当然第一大杀器。然而当我又把宋史明史品味一遍后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我以前超级崇拜骑兵,特别是弓骑兵,总觉得在冷兵器时代,他们射程远速度快,简直就是战场上最强的存在。谁能挡得住啊?结果我最近重温了宋史和明史,才意识到这想法太天真了。也许在其他地方骑兵确实厉害,但放到东亚,尤其是中国这片土地上,这个神话经常被打破,甚至彻底崩盘。 蒙古帝国是骑兵的典型代表,这点应该没人反对。他们的马队横扫欧亚大陆,可是在东亚的战绩就没那么光鲜了。拿高丽来说,从1231年窝阔台开始,到1273年忽必烈结束,蒙古前后打了九次,耗时四十多年。第一次入侵,蒙古军以杀使事件为借口,杀进高丽,逼得高丽国王迁都江华岛。蒙古骑兵在陆地上冲锋陷阵,但一到海边就没辙了,高丽靠岛屿防御,坚持了好几年。蒙古几次派兵,损失惨重,到1258年崔氏政权崩溃,高丽才名义上投降,但实际控制没那么稳。忽必烈后来通过联姻和外交才勉强收场,没真正占领核心地带。蒙古军总共出动几十万,却连平壤都没稳稳拿下,这哪像无敌的样子? 越南那边的战况更尴尬。蒙古三次入侵安南,第一次1258年,兀良合台领兵从云南杀入,击溃安南主力,进占升龙城。但安南国王陈日烜早撤了,只留空城。蒙古军待了九天,热带气候加上缺粮,撤退时还遭地方武装袭击,折损不少。第二次1285年,脱欢王子带五万大军南下,又是丛林地形,安南陈兴道用步象骑兵混合阵势阻击,蒙古军败退。第三次1287年,蒙古舰队在白藤江上航行,安南预埋铁桩,退潮时船只搁浅,主帅唆都阵亡,部队溃散。蒙古赔了几个高级将领,三十多年没拿下小小安南,每次都灰头土脸撤军。 日本远征也是典型失败。1274年第一次,蒙古从高丽出发,五万多兵力登陆对马岛和壹岐岛,日本武士用长弓反击,加上风暴,蒙古舰队损失大半。1281年第二次,十四万大军分两路,抵达九州后,日本筑起防御墙,蒙古军登陆受阻,又遇台风,船只倾覆,仅剩三分之一逃回。忽必烈本想第三次,但内部问题作罢。失败原因不光是天气,跨海作战对蒙古骑兵的机动性限制太大,他们不熟水战,补给线长,协调难。 缅甸算是蒙古少有的名义胜利,但也磕磕绊绊。1277年第一次入侵,缅甸蒲甘王国进攻云南边境,蒙古反击,七百人对数万,破了十七寨。1287年第二次,蒙古军穿越伊洛瓦底江,击溃缅军,蒲甘国王逃走,王子弑父投降。蒙古短暂占领,但撤军后缅甸复乱,损失七千兵力。蒲甘王朝虽亡,但蒙古没长期控制,热带环境和内乱让胜利变味。 相比之下,蒙古西征就顺多了。从1235年到1241年,拔都领军从和林打到维也纳边境,五年内横跨中亚和东欧,直线距离上万里。蒙古骑兵在开阔草原上发挥优势,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摧毁钦察、阿拉伯势力。第二次西征七年打到匈牙利,蒙古军用恐怖战术逼降城市,欧洲骑士在平原上挡不住。东征失败多因地形复杂,水网热带阻碍马队,补给难维持,而西征地势平坦,适合骑兵冲锋。这就说明骑兵无敌不是绝对的,东亚环境让它优势大打折扣。 为什么重读宋史明史后有这体会?因为宋明亡国,主因不是骑兵太强,而是内部问题严重。北宋靖康之变,金军南下,宋廷一片乱。1125年金军攻燕云,宋军本有机会,但高层决策失误。赵光义高梁河之战和童贯收复燕云,都因补给问题和道德负担失败。金军劫掠一空,宋军收复地要救济汉人,分兵驻守,首尾难顾。靖康二年,金军围汴京,丞相唐恪阻挡援军,散兵不许勤王,甚至开城门迎敌。宋徽宗钦宗被俘,北宋亡。南宋后期,刘整的川军和吕文焕的淮西军先后降元,当带路党。贾似道剩七万新兵,丁家洲战役水军统领一仗不打就跑,南宋灭。 这些事让我明白,骑兵在东亚不灵验,主因地形气候和内部因素。蒙古西征旅游般轻松,东征却牙崩。宋明不是败于骑兵,而是内奸和腐败。冷兵器时代,科技和人心往往决定胜负,骑兵优势有限。蒙古骑兵在平原无敌,但东亚山川河流热带,让它机动受限。宋军道德包袱,金军无视;明军火器投敌,清军借力。历史告诉我们,无敌神话不存在,实际条件才关键。东亚战争史,就是骑兵神话被粉碎的过程。
粉碎骑兵无敌的神话。曾几何时,我本人就是骑兵尤其弓骑兵忠实拥趸。在我看来,冷兵器
思绪永恒
2025-09-15 01:24:27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