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军事谋策失败,德国选择扩军,这一仗中俄逆战而胜!
最近据说德国开始扩军了,还没看出来吗?曾经说让乌克兰替德国干脏事的手段,已经意识到行不通了,因为北约根本无法切断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而这恰恰是北约所有战略规划里最为致命的问题。其实北约心里也清楚这个漏洞的存在,却依旧抱着侥幸心理在进行一场豪赌。
在北约那所谓最理想的规划蓝图中,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的走向和结局应当是这般模样:乌克兰会把国内的工业生产资料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当作抵押物,从欧美财团那里获取贷款,进而用这些贷款去购买北约的制式武器并寻求技术支持。乌克兰东部将成为实实在在的战场,俄罗斯会被已经北约化的乌克兰军队拖入战争的泥沼之中。
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俄罗斯不得不持续征兵,同时要对社会资源进行调整,将有限的工业生产力朝着军工生产的方向倾斜。这样的转型必然会促使俄罗斯政府增加卢布的发行量。而此时,只要把俄罗斯从SWIFT交易系统中剔除出去,再加上冻结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同时撤回在俄罗斯境内的投资,那么俄罗斯国内必然会出现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外汇管制的背景下,老百姓手中的卢布能够买到的商品数量和品类会越来越少,最终整个国家的经济将会彻底崩塌。
到那个时候,北约及其盟友就可以在战后效仿苏联解体时期的做法,只需支付极少的美元,就能收购俄罗斯境内的工业企业。与此同时,乌克兰也会因为无力偿还外债,将工业、农业等生产资料全部抵押给西方盟友。这场战争过后,北约将掌控全球粮食贸易和化肥贸易的最大份额,其全球霸权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可惜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北约上述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被它无法掌控的中俄贸易给彻底击碎了。自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并没有和俄罗斯中断贸易往来。虽说双方的贸易不涉及军工领域,但中俄贸易实实在在地帮助俄罗斯解决了货币超发所带来的贬值问题。
中国的工业生产品之所以能够解决俄罗斯货币贬值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过往在俄罗斯销售的欧美商品存在着巨大的利差;其二,中国需要从俄罗斯进口巨量的大宗商品。
中国作为全球工业产业链最齐全、规模最大、产业工人最多的国家,在开战之前,俄罗斯从欧美进口的商品实际上大多也是由中国生产的,只不过挂的是欧美企业的商标。经过欧美企业“转手”后,俄罗斯民众在购买商品时支付的实际上是“商品自身价值还得加上一层品牌溢价”。
如今,随着美西方实施金融制裁,欧美企业被迫从俄罗斯市场撤离,中俄的直接贸易让相同商品中原本的“欧美品牌溢价”部分归零。这就意味着,尽管俄罗斯人手里的卢布贬值了,但品牌溢价也消失了,卢布的实际购买力并没有下降太多,甚至在一些品类上还有所提升。
当然,如果只是单方面的贸易,中国会因为囤积了大量“花不出去”的卢布,导致我们出口的商品价格越来越高,同样也会使俄罗斯境内的经济出现问题。而此时,俄中贸易就成了化解问题的良方。俄罗斯拥有中国所需要的天然气、石油、矿产、林木、渔业、农产品等等。随着中俄高层的不断互访以及商界代表团的一次次会谈,中国会用通过商品贸易获得的卢布,反向购买俄罗斯出产的大宗商品,从而让卢布和人民币完成第二次互换。
至此,北约如意算盘中的“小九九”彻底成了一场空想。因为随着战争的持续,中俄贸易规模会不断扩大,俄罗斯超发的货币反而满足不了中俄贸易的实际需求,根本不会出现北约预想的经济崩溃局面。同时,有了中国这个工业大国作为“靠山”,俄罗斯也有了打赢这场战争的底气。而中国收获的则更多,最重要的是,我们让俄罗斯从“北极熊”变成了“加拿大”。
这时,若还有人觉得司马懿没有诸葛亮厉害的就应该开始反思了,岿然不动这四个字绝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决战千里之外的更高深的智谋。这种智谋是5000年来的经验打出来的,也是苦难之中作为世界唯一一个能把美军打退回去的华夏最无敌的一招。北约的首脑加在一块,想出来的谋略,也就不过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