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中国导弹研发遇到瓶颈,飞行中容易被干扰,大家都想着加反电子设备来防御。可突然有人说,不如直接让导弹从雷达上消失?这想法一出,团队都觉得太离谱了。但提出者坚信可行,她是谁?这个点子最后行得通吗? 祝学军1962年12月出生在辽宁沈阳,那地方工业底子厚,她从小接触工厂设备,对科技有兴趣。学校里她成绩好,喜欢弄电路和机械。1980年考上国防科技大学,读自动控制专业,四年里学控制理论和电子系统,毕业后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读硕士,专攻火箭总体设计。1987年硕士毕业,直接进研究院干导弹研发。从基层做起,参与战术导弹项目,攒经验。那时候中国国防在追赶,导弹是重点,她一步步负责子系统。 进研究院后,祝学军从画图纸开始,检查系统连接,测试数据。她参与多个项目,学外形优化和材料应用。80年代导弹问题多,高速飞行时雷达反射强,容易被锁定。团队主流想法是加反电子设备,干扰信号,成本高但管用。祝学军不这么想,她研究雷达波反射原理,知道形状和材料关键。 1987年项目会上,大家讨论干扰问题,都赞同加设备。祝学军提出优化外形减反射截面,用吸波材料让导弹隐身。团队觉得这不现实,雷达技术成熟,导弹大块头难藏。但她讲清楚物理依据,项目组同意试。几个月实验,她调参数,测材料,失败多但分析数据改方案。最后新设计反射信号弱,试飞证明有效。这为导弹隐身技术基础,虽然没直用东风-17,但影响大。 她继续干导弹,优化制导,改进材料,升总设计师。主持三代七型地地战术导弹,研制五个新型,从传统弹道到助推滑翔,实现技术跨越。她的导弹精度高,机动强,在演习中准。注重验证,每次改动都反复测,确保稳。 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导弹成绩。2019年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肯定几十年工作。现在六十多岁,还在科研一线,指导青年,提政策建议。她的路径从基础到领军,靠积累和坚持。
1987年,中国导弹研发遇到瓶颈,飞行中容易被干扰,大家都想着加反电子设备来防御
浅笑对风吟
2025-09-15 01:35:07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