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蒙刚把“西伯利亚力量-2”备忘录签完墨迹还没干,俄罗斯能源巨头米勒立马亮出一

盘盘鸭 2025-09-15 17:51:06

中俄蒙刚把“西伯利亚力量-2”备忘录签完墨迹还没干,俄罗斯能源巨头米勒立马亮出一份绕开蒙古直通中国的管线方案,外加一句“蒙古要是掉链子我们还有B计划”,这话轻巧却像往桌面砸下一块秤砣。   2025年秋,乌兰巴托国际会议中心内,蒙古政府举办的“联盟东方”能源互联项目推广会透着尴尬。台上能源部长反复强调项目“将激活中俄蒙合作”,台下中俄企业代表却多低头翻资料,鲜少互动。 最终会议以“待研究”收尾,而此时俄罗斯直连中国满洲里的天然气管道,已完成近40%铺设,蒙古在能源博弈中的被动处境,早已写在钢铁管道的轨迹里。   蒙古的困境早有伏笔。2023年“西伯利亚力量-2”谈判关键期,蒙古突然将过境费从每千立方米8美元提至11美元,理由是“覆盖生态成本”。 彼时俄罗斯亚马尔气田产能就绪,中国华北天然气缺口持续扩大,三方本可快速推进,这场加价却让谈判停滞。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米勒当时就直言:“不能把命运交给随时变卦的伙伴。”   鲜有人知,能源过境收入对蒙古有多重要。据其2024年统计数据,过境费占GDP的12%,其中对华煤炭过境费占70%。 2023年加价,蒙古本想补财政缺口,却没察觉俄罗斯已启动备选方案——“后贝加尔斯克-满洲里”管线可行性研究。 中俄同步推进技术论证,6个月就敲定10兆帕高压输送、分子筛脱水净化等标准,这些协同,蒙古到2025年备忘录签署时才知晓。   更让俄方不安的是蒙古与第三方的“空壳合作”。2023年10月,蒙古与美国签稀土合作备忘录,美方承诺5000万美元技术援助,最终仅派3名技术人员,无资金到位; 同年12月与韩国签煤炭出口协议,计划修绕华专线,预估造价12亿美元,却因蒙古基建落后,环评未过,实际订单不足预期10%。这些“画饼”不仅没带来收益,更让中俄质疑其合作诚意。   2024年,蒙古将“西伯利亚力量-2”移出国家发展计划,推“自主能源开发”,却很快碰壁。国内最大炼油厂(年产能150万吨)停滞十年,2024年冬燃油短缺,加油站排队1公里。 最终蒙古只能求助中国,通过中蒙铁路1个月内运5万吨柴油救急。这场危机让蒙古醒悟:脱离中俄,经济难以为继。 2025年3月,它紧急抛出“联盟东方”项目,提议在“西伯利亚力量-2”基础上加两条支线,想挽回合作,却已错失先机。   此时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满洲里”管线已动工。这条800公里管道用俄罗斯最新抗寒技术,外壁裹3层聚氨酯保温层,能在零下40℃运行,年输气量450亿立方米。 米勒透露,项目获中俄快速审批,境外320公里与境内480公里同步施工,2027年可通气。 更关键的是,2025年上半年中俄蒙“边防合作-2025”军演,专门设“管道安保”科目,中方派“翼龙-2”无人机巡逻,俄方部署边防部队,这种安保力度,蒙古无法提供。   对中国而言,这条管线价值关键。2024年华北天然气消费1800亿立方米,进口占比超60%,且75%靠海上LNG。 管线通气后,能覆盖京津冀核心区,将海上进口依赖降至60%以下,还能每年省25亿美元蒙古过境费。 正如能源专家所言,中俄能源合作已进入“硬联通+软协同”阶段,管道背后是安全、技术、需求的高度契合。   反观蒙古,“联盟东方”项目会后再无进展。中俄企业要求其先提供“5年过境费稳定承诺”和“生态补偿账户”,这恰是蒙古过去缺失的。 2025年夏三国签《西伯利亚力量-2》备忘录时,蒙古虽回归合作,却已失主动权——俄罗斯明确“西伯利亚力量-2”为年输气量100亿立方米的“补充路线”,满洲里管线才是“主力”。   如今乌兰巴托街头,“联盟东方”海报上中俄蒙国旗环绕管道,格外醒目;但海报旁加油站,司机仍在等中国运来的燃油,抱怨油价上涨。 蒙古的困局,是“战略摇摆”与“现实依赖”的矛盾:想靠“第三邻国”寻自主,却离不了中俄经济支撑;想赚过境红利,又因政策反复失信任。 当满洲里管道2027年通气流向华北,乌兰巴托或许只能在备忘录上,回忆曾经触手可及的“能源蛋糕”。   这场博弈给小国提了醒:在大国合作中,找准定位、保持政策稳定,远比“左右摇摆”更能获长远利益。蒙古失去的,不只是每年20-30亿美元过境费,更是成为中俄能源“桥梁”的历史机遇。   参考:过境蒙古国,中俄蒙罕见达成一致,普京等了10年的事情,终于在北京“得偿所愿”了? 速看前沿2025-09-05 10:48江苏 张昕:历时20年,中俄蒙这两个争议点终于谈妥了 观察者网2025-09-05 08:22

0 阅读:153

猜你喜欢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