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北京突然下起了包子大的冰雹落地,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无辜笑] 北京

轩叔观察 2025-09-15 18:23:24

9月14日北京突然下起了包子大的冰雹落地,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无辜笑] 北京多个区域遭遇罕见大冰雹,不少市民拍下了手掌大小冰块的照片,有网友测量发现,最大的冰雹直径超过8厘米,重量接近一个苹果。 这样的“天然冰块”是怎么形成的?很多人以为冰雹就是雨滴在高空冻成冰再掉下来,但这个解释其实不对。 我们在冰箱里冻个冰块都要好几个小时,天上的水滴哪有那么多时间慢慢结冰?而且越大的冰雹理论上需要更长时间,按常理根本来不及形成就该掉下来了。 真相藏在距离地面十几公里高的雷暴云里,这种云看起来像巨大的蘑菇,高度能达到10到15公里,内部储存的水量相当于200万吨。 雷暴云的核心机制是强烈的空气对流:地面热空气快速上升,高空冷空气向下沉降,形成剧烈的循环系统,这种对流强度远超普通云层。 冰雹形成的关键在于一种特殊状态的水——过冷水,这是指温度已经降到零度以下,但仍然保持液态的水滴。 过冷水极不稳定,只要碰到任何固体颗粒,比如灰尘或冰晶,就会瞬间凝固,在8公里以上的高空,温度普遍低于零度,那里正是过冷水的集中区域。 当一颗小冰粒被上升气流带入过冷水区域时,就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变大,每碰到一滴过冷水,都会立刻被“粘”在冰粒表面并瞬间冻结。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天空中的冰雹能长得这么快——根本不需要慢慢冷冻,过冷水提供了现成的“建筑材料”,碰撞即冻结。 但还有个问题:冰雹越来越大越来越重,为什么不会立刻掉下来,而是能继续在空中“发育”? 答案是雷暴云内部存在异常强大的上升气流,科学测量显示,托起1厘米的小冰雹需要9米每秒的风速,托住5厘米的冰雹需要30米每秒。 而像拳头大小的冰雹,直径约10厘米,则需要超过50米每秒的垂直上升气流,这个风速已经接近强台风的级别。 气象雷达确实监测到过这样的极端气流,有记录显示某些雷暴云内部的上升气流可达60米每秒以上,这种力量足以托举住相当重的冰块。 正是这种强劲气流让冰雹能够在云中反复循环:变大后开始下沉,还没掉出云层就被新的气流重新托起,继续遇到过冷水继续增大。 如果你切开一颗大冰雹,会看到类似洋葱的层状结构,每一层都代表冰雹在云中完成的一次循环过程,记录着它多次上升下降的经历。 这次北京的冰雹之所以能长得这么大,说明当时的雷暴云内部气流异常强烈,为冰雹提供了充足的“成长时间”和“建筑材料”。 这场看似突然的冰雹其实是一个精密的物理过程:合适的温度条件产生过冷水,强劲的气流提供托举力,两者配合才能制造出这些“天然冰块”。 网友们议论纷纷: “好家伙!昨天我车顶被砸了个坑,正心疼呢,看完文章才知道这冰雹是这么来的,瞬间感觉这坑不一般,是见证了自然奇迹啊!” “长知识了!原来不是天上有个大冰箱在慢慢冻,是过冷水像刷漆一样一层层瞬间糊上去的,大自然太神奇了。” “50米/秒的风速托着冰雹?怪不得昨天窗外跟世界末日一样,这风力简直离谱,感觉楼都在晃!” “看完终于明白为啥冰雹像洋葱一样一层层的了,合着是在云里上下电梯坐了好几趟,每次穿一件新衣服。” “《后天》里的场景居然是真的?过冷水这么可怕,以后极端天气真的不敢出门了,保命要紧。” 你们那昨天下的冰雹有多大,有没有拍到什么惊人的照片或视频,或者你的车、房子有没有“挂彩”? 官方信源:中国气象局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