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而美国人却用了超过 3000 本著作来评价这场战争,将中国志愿军的英勇作战视为壮举,言外之意说,美国人是被打服了,这场战争是中国崛起之战。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初期,日本国内舆论几乎一边倒看好美军。 当时日本刚经历二战战败,对现代化军事力量的认知还停留在美军碾压式的装备优势上,不少军事评论员在报纸上发文称。 中国刚结束内战,新政权尚未完全稳固,军队装备落后,根本不可能与美军抗衡,甚至断言 “志愿军若入朝,不出三个月必败”。 他们觉得美军的目标只在朝鲜半岛,不会越过鸭绿江,中国完全没必要冒险出兵,这种判断背后,是对中国军队战斗力的长期轻视。 但战争打响后,志愿军的表现很快打破了日本的预判。1950 年 11 月长津湖战役期间,志愿军第九兵团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潜伏在美军必经之路的雪地里。 日本派驻朝鲜半岛的观察员在战后报告里写道,“美军坦克纵队行进时,志愿军士兵像从雪堆里突然冒出来一样,抱着炸药包冲向坦克,很多人冻僵在冲锋路上,手指还保持着扣扳机的姿势”。 这种近乎悲壮的战术,让原本轻视志愿军的日本前军官们感到震撼,有笔记记载 “夜袭时志愿军几乎不使用照明设备。 靠哨声和手势协同,美军的夜视仪在复杂地形里完全失效,常常被摸进营地才察觉”。 到了 1952 年上甘岭战役,志愿军的坑道坚守战术更是让日军方重新评估中国军队。 日本《朝日新闻》当时的战地通讯提到,“美军每天倾泻数万发炮弹,山头被削低两米,却始终无法突破志愿军的坑道防线。 有美军士兵回忆,坑道里的志愿军伤员会拖着断腿爬出来扔手榴弹,这种意志力远超预期”。 1953 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日本国防研究所发布的战争分析报告里。 首次承认 “中国军队的介入彻底改变了东亚战略格局,其战术灵活性和士兵韧性,颠覆了外界对中国军队的传统认知”。 美军对这场战争的认知转变,更直接体现在海量的战后著述里。 仅维基百科收录的美军相关著作就有数百本,涵盖战役复盘、士兵回忆录、战略分析等多个类别,实际出版数量远超这个数字,学者估算总数超过 3000 本。 在《朝鲜战争:未结束的战争》一书中,美军军官描述志愿军 “像隐形的对手,白天蛰伏在山林或坑道里,美军飞机低空侦察都难以发现。 到了晚上,他们就靠徒步穿插,一夜能行军几十公里,绕到美军后方切断补给线”。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士兵趴在雪地里数小时,等美军坦克进入射程后再发起攻击的细节。 被多个美军回忆录提及,有士兵写道 “他们冻得嘴唇发紫,却能精准投掷炸药包,这种忍耐力让我们感到恐惧”。 上甘岭战役中的通信兵牛保才,在电话线被炸断后,用身体充当导体确保指令传递的事迹。 也被写入美军《现代战争中的士兵精神》一书,书中评价 “志愿军的牺牲精神超出了常规军事逻辑,他们不是在作战,而是在以生命践行信念”。 五角大楼解密的战后档案显示,这场战争让美军意识到 “不能再用传统军事优势衡量中国军队。 其战术创新和士兵斗志,足以抵消装备差距”,这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美军在越南战争中的策略,不敢轻易与中国军队正面冲突。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长远影响,在战后多年逐渐显现。 1953 年起,中国启动 “一五” 计划,156 个重点工业项目在东北等地落地,鞍钢的高炉昼夜运转。 沈阳机床厂生产出第一台国产机床,煤炭产量年均增长 18%,铁路线向边境延伸,为后续工业化打下基础。 国际舞台上,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76 张赞成票中,不少西方国家的投票考量里,都包含对中国在抗美援朝中展现出的实力认可。 他们意识到,这个能在朝鲜战场上顶住美军的国家,有能力维护自身权益,也值得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 如今再看日美对这场战争的评价,从最初的轻视到后来的正视,背后是志愿军将士用鲜血换来的尊重。 这场战争没有让中国获得领土扩张,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站起来的民族捍卫和平的决心,也为中国后续的发展赢得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成为公认的 “中国崛起之战”。 信源:日本人是如何看待志愿军的?经过分析研究,日本得出7大结论——司马秘事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9评论】【39点赞】
tb128915152
毛主席指挥的战争几乎战无不胜。神一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