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古人背后长疮,就难逃一死,孟浩然,徐达皆因此。古人得了“背疮”几乎就难

鲁肃聊历史 2025-09-18 22:26:31

为什么很多古人背后长疮,就难逃一死,孟浩然,徐达皆因此。古人得了“背疮”几乎就难逃一死,可是,小小的“背疮”为什么能让古人束手无策呢?又有哪些人在得了背疮后成功捡回一条命呢? 提起明初第一武将徐达有人会想起他北上攻克元大都的功绩,有人会想起他的女婿朱棣,但也有人会想起徐达最后因为背疮去世的窝囊死法。 许多人看到这位大明第一猛将的结局不免会产生几个疑问:背疮真的有那么要命吗?为什么身为皇亲国戚的徐达连背疮都治不好呢? 740年,孟浩然与好友王昌龄见面,双方都很高兴,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不亦乐乎。但等到王昌龄走后没多久,孟浩然就因背疮复发而死。 其实在古代,背疮就是“不治之症”。 的确,在今天的很多网友看来,现代医院能够解决绝大多数常见的病症,就算是人们得了癌症,只要发现的足够及时,医院也可以帮患者适当的延长生命,不至于让悲剧过早发生。 但这些人似乎忘了,在“抗生素”这种药物出现之前,人类经常会因为一场瘟疫就被灭门或者灭城、灭国,甚至一次小小的细菌感染就有可能要了患者的命。这种悲剧在东西方的古代史上都不罕见。 事实上,背疮就是由金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病症,在患者病发之后,患者的背上就会长出让人不敢直视的脓疮,古代的医疗水平毕竟有限,不管人们往这些背疮上抹什么东西,自然都比不过现代人使用的抗生素。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有人能够大胆的为病人动手术,那么手术也极有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细菌感染,甚至有些人会在手术之后患上败血症,这在古代不少医者的眼中也是“不治之症”,因此没有人敢轻易做这样危险的尝试。 而且,在古代的医者看来,人体的五脏六腑大多集中于背脊。如果贸然对背部实施手术,那么就有可能伤及肺腑。 一个人得了背疮只会在无尽的绝望中慢慢地死去,但如果这个人因为手术伤到了肺腑,那你为其动手术的医生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出于这样的原因,大多数时候参与治疗的医生也愿意选择更加保守的治疗方案。 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一个人得了背疮,那么他的生命也就进入了倒计时。这个时候患者最好的选择就是趁着头脑还清醒的时候,将自己的后事一一交代清楚。至少这样,还不至于让自己的病症将整个家族拖入深渊。 不过,历史上也有少数被幸运之神眷顾的人没有直接死于背疮之手。比如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晚年也得了背疮。但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的死因并不是背疮,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倒也算得上是一种幸运了。 不管怎么说,古代的医疗条件是远远不如现代的,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在得了病之后,甚至不能够准确地找出病因,很多人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死在了庸医的手上。 而现代人有了更加科学的诊疗手段和用药模式,所以即便是平民老百姓的寿命也要比古代许多帝王将相长得多。 但人类和病魔的斗争是一个漫长且没有终点的游戏,未来势必还会有更多勇敢的医者在这场游戏中倒下,但他们的付出必将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参考资料: 《孟浩然年谱》

0 阅读:413
鲁肃聊历史

鲁肃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