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要吃苦,女儿要宠着,一直被各位宝爸宝妈信奉的“穷养儿子富养女”,居然是个封建糟粕。这句被传得像古训一样的育儿经验,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而是一场典型的文化碰瓷,是被互联网商业资本炒作捧出来的人造概念。 你有没有试过去找这句话的出处呢? 翻《论语》没有,查《三字经》也不是,找来找去,发现压根就没有权威的古籍说过这句话。不少营销号为了吸引眼球,硬是把它塞进了《颜氏家训》或者诸子家训, 说这句话的原文是“穷养儿志,富养女德”。但是当我翻遍了《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都没找到这句话,人家讲的是“俭以养德”,讲教育孩子要有方法,根本没提“穷富”这回事,甚至和儿子、女儿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那这句话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它的完整版最早是2006年在北京的一个亲子论坛上被提出来,后来2011年的时候出了本畅销书,叫《穷养男孩富养女》,这句话才传开的。大家可能都以为这句话是商周的,没想到居然是“上周”的。 在古代重男轻女思想那么严重的环境下,还大力推崇“穷养儿子、富养女”,怕是出门就要被砍成臊子。那个时候普通人家的资源都非常有限,常常都是优先供儿子读书,女儿很多时候连书都没得读,更别说富养了。在明清时期,一些有钱的商人在嫁女儿的时候,确实会准备丰厚的嫁妆,但这更多是为了自己家族的面子。 民国时期,的确流行过一段时间的闺秀教育,教小女孩礼仪、学问、鉴赏、持家、缝纫,听起来有点“富养”的意思,但那个时候主要是为了给上流阶层培养名媛,提高女儿的联姻价值。陶行知这样的教育家早在1934年就批评过这样的行为,说“把女子养成了金丝雀,男子驯成了拉磨驴,实乃亡国之兆”。傅雷在家信里也明确反对因性别区别对待孩子,强调“做人第一,男女同理”,这些才是真正的古人智慧。 因为他们知道,所谓的“穷养儿富养女”,其实就是刻板教育,甚至是封建陋习。这个理念推崇的本质其实是:男生将来是要奋斗养家的,所以必须要让他知道未来的艰苦;而女孩都是要嫁人的,所以要培养她的眼光,别被一块糖就轻易哄走了。 那为什么这句话这么流行呢? 还不是因为很多商家和媒体发现了流量密码。你想啊,在2015年之前,国家大力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女儿的,希望孩子能不被物质诱惑,将来的婚姻可以幸福;有儿子的,就希望儿子以后能吃苦、有担当。 这种焦虑被敏锐捕捉,迎合着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不遗余力地将“穷养儿、富养女”变成一种营销工具。希望女儿以后能不被物质诱惑,那就“富养”嘛,给她最好的,买公主裙、报钢琴班,从精美的玩具到昂贵的服饰通通满足;想要儿子能吃苦的,就“穷养”,军事化管理、吃苦训练营,各种心智磨练一样不能少。于是,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掉进了消费主义挖的大坑里。 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女孩就是喜欢探险,不喜欢娃娃;有的男孩就是心思细腻,不爱打架。如果我们硬套“穷养”“富养”的模板,反而可能压抑孩子们的天性。真正的教育也不应该由性别决定,最重要的是给他们爱和尊重,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诚实、善良、独立和责任,这些品质其实不分男女,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
郑州,女子发现孩子的奶嘴坏了,认为是婆婆剪坏的,便在婆婆的房间安装监控。她安一次
【51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