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7岁少女郭翼青在父母的逼迫下,嫁给了比自己大38岁的老男人,新婚当

轩叔观察 2025-09-20 12:24:13

1936年,17岁少女郭翼青在父母的逼迫下,嫁给了比自己大38岁的老男人,新婚当天,郭翼青泪流满面,但是当盖头被揭开看到新郎,她瞬间心动了。[无辜笑] 郭翼青家境不错,父亲经商,她在女子学校读过书,接受过新式教育,她心里向往着自由恋爱,幻想着和心爱的人白头偕老,可家里生意遇到困难,父母觉得这门亲事能给家族带来好处,苦苦劝说女儿答应。 程潜当时已是国民党陆军上将,前面有过三任妻子,都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他,留下一堆儿女,听到这些郭翼青更加抗拒这门婚事。 婚礼那天郭翼青坐在房间里哭得眼睛红肿,她想着自己的青春就要埋葬在这场婚姻里,心情糟糕透了。 红盖头掀起的瞬间,郭翼青愣住了,眼前这个男人虽然年过半百,但腰板挺直,眼神清亮,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并且程潜没有摆长辈架子,而是温和地对她说:“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尽管说。” 新婚第二天,程潜就让厨房改了菜谱,他是湖南人,平时爱吃辣,但发现妻子是潮汕人后,主动要求厨房做清淡口味的菜,郭翼青尝了一口,竟然很合胃口。 程潜还支持郭翼青继续读书,那个年代很多男人认为女人无才便是德,但程潜却鼓励妻子多学习,说知识能让人更有见识。 最让郭翼青感动的是生孩子,她先后怀孕16次,但只生下6个女儿,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很多男人会因为生不出儿子而埋怨妻子,甚至纳妾,程潜从来没有抱怨过,每次妻子怀孕他都格外小心,生女儿后他也很高兴,说女儿贴心。 抗战爆发后程潜奔赴前线,郭翼青独自在后方照顾家庭,战争年代通信不便,有时候几个月收不到丈夫的消息,她就抱着女儿们等待,程潜每次回家,都会给妻子带一些小礼物,哪怕是一块手帕或者一支口红。 1949年程潜参与了湖南和平起义,为避免战火摧残家乡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湖南省省长,郭翼青也积极投身妇联工作,帮助当地妇女提高文化水平。 1968年程潜在家中不慎摔倒骨折,住院期间并发肺炎,不久后去世,郭翼青当时才49岁,正值中年,很多人劝她趁着还年轻再找一个。 郭翼青拒绝了所有提亲的人,她说自己这辈子只认程潜这一个丈夫,要为他守节到老,从此她一个人拉扯6个女儿,把她们都培养成才。 晚年的郭翼青经常和邻居聊起往事,她说当初确实抗拒这门婚事,但程潜用真心换来了她的真心,她庆幸自己没有因为年龄差距而错过一个好丈夫。 1996年郭翼青去世,按照她的遗愿,家人把她和程潜合葬在八宝山公墓,墓碑上刻着两人的名字,仿佛在诉说着这段跨越60年的情缘。 在那个包办婚姻盛行的年代,很多女性的命运都由家族决定,但郭翼青的经历说明,即便是被安排的婚姻,也可能因为两个人的真心相待而开花结果。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大概就是缘分吧,开局一手烂牌,硬是打出了王炸的效果,程将军懂得尊重和体贴,这才是关键,年龄反而成了次要的。” “我奶奶那辈就是包办婚姻,和爷爷吵了一辈子,所以根本不是包办的问题,是人的问题,遇到对的人,什么形式开始都不重要。” “看了好几遍,最打动我的细节是程潜为她改菜系,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爱,不是嘴上说说而已,一个大男人,还是高官,能做到这点太不容易了。” “怀孕16次只活了6个,那个年代的女性真是太受苦了,程潜不责怪还更心疼她,凭这一点就秒杀了当时绝大多数男人,值得她守寡一辈子。” “说句现实的,这故事之所以能成为佳话,是因为男女主人公都是很好的人,一个体贴有担当,一个坚韧有情操,缺一不可。换对自私的人试试?” 有人说“程潜这么好的男人,就算自由恋爱也找得到”,也有人觉得“没有包办的压力,她根本不会接触到他”,您觉得,他们的幸福,到底是不是包办婚姻的功劳呢?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