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北京知青邵东平娶了地主家女儿。在新婚之夜,妻子问他:“东平哥,我家出身不好,你是认真的吗?”沉默了一会儿,邵东平将她拥入怀里,没有回答她的疑问。 那个年代,北京小伙子下乡插队,遇上村里姑娘,本是寻常事,可一问出身,就牵出多少心结。新婚夜里,她声音发颤抛出疑问,他不言不语,只用拥抱回应。这沉默背后,是真心,还是顾虑? 邵东平是北京人,初中刚毕业,就跟着爸进城找活儿。那会儿六十年代初,北京街头热闹,工厂招工正紧。他进了家木材厂,当学徒。厂里活儿重,锯木头、抬原木,一天下来腰酸背疼。可厂长那人,爱摆谱,动不动扣人工资,工友们敢怒不敢言。邵东平性子直,看不惯就出头说句公道话。结果,得罪了领导,厂里日子难过。他咬牙干了半年,干脆递辞职信,卷铺盖走人。北京那么大,失业在家,饭碗没了,家里人愁眉不展。 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邵东平一看机会来了,1968年就报名。火车晃荡两天,到了山西夏县崔家庄生产队。村子不大,土坯房连片,队里老乡们朴实,干活齐心协力。他分到地里,学着翻土插秧,起初手生,很快就上手。队里强调集体劳动,大家互帮互助,邵东平觉得这比城里厂子舒坦多了。响应号召扎根农村,正是那时候的正道,他一头扎进去,帮着大伙儿丰产增收。 崔家庄人多是老实庄稼汉,崔秀云家被划成分地主。她从小帮爸妈干农活,话少人勤快。邵东平头一回下地,就留意到她。那是秋收玉米,地里热浪滚滚,她弯腰捡棒子,裹得严实,一看就是顾家姑娘。有一天,她中暑倒下,队里人慌了神,邵东平赶紧送她去卫生室。医生说来得及时,没大事。从那起,两人干活常分一组,交流工具,话渐渐多起来。崔秀云性子温和,邵东平觉得她靠谱,两人处得投机。 村里风气那会儿,成分论英雄,地主家姑娘总被议论。崔秀云知道自家底细,低头做事,不爱张扬。邵东平不信那套,他看人只看本事,不看标签。俩人感情升温,村里人传开了。队里开会,书记敲桌子强调阶级路线,虽没点名,但大家心知肚明。邵东平一琢磨,不能让闲话坏事,得正大光明。他决定提亲,堵住悠悠众口。 那年冬天,邵东平去崔家说媒。崔父抽着旱烟,摇头叹气,说自家成分低,结婚后队里指点,怕小伙子吃亏。崔母在一旁抹泪,崔秀云低头不语。邵东平坐炕头,直言崔秀云勤劳善良,两人合得来,成分是旧社会的事,现在新中国,人人平等。他坚持不懈,崔家见他诚心,才点头应下。村里批准婚事,响应国家政策,青年结合为生产队添丁进口。 1971年春天,俩人结婚。婚礼简单,队里院子摆桌,乡亲们来贺喜。邵东平从北京请假,父母坐火车赶来,带点布票心意。席上大家碰碗,队长讲话,说新人要互敬互爱,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夜里,新房烛光摇曳,崔秀云掀盖头,坐炕边问:“东平哥,我家出身不好,你是认真的吗?”邵东平顿了顿,没出声,就把她揽进怀里。那一刻,话不用多说,全在举动里。村里人后来传,这事证明真感情不怕标签。 婚后,邵东平和崔秀云留在崔家庄,投身队里劳动。春播秋收,两人齐上手,省吃俭用,帮队里超产。村里闲话少了,大家见他们过得实诚,也就随了。孩子出生,一双儿女,邵东平下地,崔秀云管家,晚上点灯教识字。 如今看,那段日子虽苦,但留下的精神宝贵。邵东平和崔秀云的结合,在崔家庄传为佳话,激励后辈在基层干实事。平等不空谈,得靠行动来证。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出身不是枷锁,心齐就能过好日子。
2012年,北京一男子捡到一只乌龟,足足养了七年,却越养越发觉不对劲,随后他立
【13评论】【27点赞】
用户10xxx39
五十多年了,后代干什么?应该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