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一位民工胡乱敲击饭盒的节奏被一个人无意间听到,谁曾想,就是这个敲饭盒

陈砚之 2025-09-20 23:44:44

1983年,一位民工胡乱敲击饭盒的节奏被一个人无意间听到,谁曾想,就是这个敲饭盒的节奏经过改编后,竟然成了全国几代人心目中的经典旋律。 许镜清1942年出生在山东省龙口市,那时候抗日战争打得正紧。他从小就对声音敏感,总能从日常响动中挑出特别的节奏感。家里人也没多管,他就这样自然地养成习惯。长大后,他去了哈尔滨艺术学院学作曲,1964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干作曲工作。那里他开始接触专业设备,慢慢积累经验。 在厂里,许镜清不爱热闹,基本不参加聚会,就喜欢一个人琢磨音乐。他用民间元素混现代技法,作品接地气又有深度。成为国家一级作曲家后,他还是低调,专注创作。1980年代初,电视剧热起来,杨洁找他给《西游记》写音乐。他先交了《生无名本无姓》,导演认可,就继续往下做。总共搞出15首插曲和上百段配乐,融进电音、古筝、琵琶这些东西。 许镜清的音乐不光贴剧情,还独立成艺术品。比如《女儿情》柔柔的,《取经归来》欢快的,《敢问路在何方》壮壮的。这些旋律抓住了中国传统味,又加了时代感,让人一听就上瘾。很多人小时候看剧,就被这些曲子勾住回忆。他不追名利,就爱钻研声音来源,从生活里挖灵感。这让他作品真实,不浮夸。 1983年一天中午,许镜清听到单位工人敲饭盒的声音。那节奏是叮叮当当的,简单有力。其中一个工人边走边敲,节奏像挥棒或旅程开头。他记下这个节奏,标注间隔。那个时候他正为《西游记》写音乐,白天进度慢,晚上梦到披纱女子转动,手臂带风声。 醒来他就把梦和节奏结合,拉长低沉部分,渐高亢,加女声哼唱。用电子合成器DX7试音,调到满意。一夜下来,形成《西游记序曲》,又叫《云宫迅音》。这激发他写《女儿情》用古筝仿流水,《取经归来》加琵琶弹拨,《敢问路在何方》鼓点强调行进。总13首插曲,上百配乐,融民间和现代。 杨洁听后认可,他继续调细节。这些音乐不模仿传统,直接混元素,有文化底蕴又亲民。序曲从饭盒节奏来,变身成孙悟空出场标志,一代人听前奏就想起腾云驾雾。许镜清抓生活声响,改成经典,这过程显示音乐家敏感度。 那年冬天,中国十大金曲奖公布,《敢问路在何方》上榜。许镜清在家等邀请,没来。他打电话问,主办方补寄奖杯,看门老大爷递到手上。《西游记》播出,音乐传开,几代人记忆里都有。 许镜清低调,继续创作。从音著协拿版权费,总8000多块。他平静说,就当免费音乐会。2020年代,视频网站主题曲播放超千万,他看数据,还是淡定。晚年他出书《西游记中的歌与画》,办音乐会,通过众筹上演。 2016年西游记音乐会,他推动实现。台上乐队奏,他台下看。三个梦想:出书、音乐会、女儿国歌剧,前俩成了。他继续整理乐谱,过平静日子。一生专注音乐,不追热闹,作品影响深远。

0 阅读:25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