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内阁公开表示! 9月18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公开表示,希望采取措施实现实际工资持续增长1%,这消息看似平淡却暗藏深意。 经过多年通缩,日本经济早已形成“物价不涨、工资不动”的死循环。即便近年来名义工资出现30年来最大涨幅,但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工资仍连续23个月负增长。这种“涨了个寂寞”的困境,直接导致消费市场疲软。 2025年第一季度,日本个人消费支出同比下降0.3%,拖累GDP增速放缓至0.9%。林芳正此时提出1%的实际工资增长目标,本质上是要打破“物价-工资”的恶性螺旋,重建消费驱动型经济。 不过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日本央行虽然在2025年1月将利率上调至0.5%,但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缓慢,企业融资成本依然处于历史低位。这种宽松环境虽然刺激了企业设备投资,但也让部分企业养成了依赖廉价资金的惰性。 更麻烦的是,日本企业界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丰田、索尼等大企业在2025年春季劳资谈判中给出了5.46%的平均涨幅,但中小企业由于利润微薄,实际加薪幅度不足3%。这种分化直接导致实际工资增长失衡,2025年3月核心CPI同比上涨2.7%,而中小企业员工的实际购买力仍在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林芳正选择在2025年9月18日宣布这一目标,时间点耐人寻味。当天他同时宣布参选自民党总裁,试图通过经济议题为自己造势。自民党在2024年众议院选举和2025年参议院选举中接连失利,首次失去国会两院多数席位。 林芳正此举显然是想通过“民生牌”争取选民支持。但问题在于,日本政府此前已经多次推出类似目标,却始终未能兑现。2023年岸田内阁也曾承诺“让工资涨幅超过物价”,结果2024年实际工资反而下降0.3%。这种“狼来了”的效应,让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持续走低。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外部环境。美联储在2025年9月释放出暂停降息的信号,导致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157关口。日元贬值虽然提升了丰田等出口企业的利润,但也推高了进口原材料价格。2025年8月,日本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2%,创七个月新高。 这种输入型通胀压力,让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据东京商工研究所统计,2024年因员工离职导致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达到87家,较上年增长近30%。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中小企业持续加薪,无异于“逼上梁山”。 日本政府并非没有采取行动。2025年9月5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宣布将全国最低时薪平均上调66日元至1121日元,这是1978年以来的最大涨幅。但最低工资的提升对实际工资整体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因为只有约20%的劳动者直接受惠于这一政策。 更关键的是,日本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非正式雇佣问题,约38%的劳动者属于临时工或兼职,他们的工资增长幅度远低于正式员工。这种结构性矛盾,让林芳正的目标显得有些“纸上谈兵”。 日本央行的政策立场也在微妙变化。尽管2025年9月维持0.5%的利率不变,但两名审议委员投票支持加息,显示内部鹰派压力增大。央行行长植田和男明确表示,未来政策调整将取决于工资与物价的互动情况。 如果实际工资增长持续低于预期,央行可能被迫提前加息,这将进一步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这种“货币政策悬崖”的存在,让日本经济陷入两难境地:不加息无法抑制通胀,但加息又可能扼杀刚刚出现的工资增长势头。 这场经济博弈的最终输家,很可能是普通日本民众。尽管大企业员工的工资有所增长,但他们的消费信心依然低迷。 2025年3月,日本消费者信心指数仅为38.7,较2024年峰值下降12.3点。这种信心缺失,根源在于民众对未来收入增长缺乏确定性。 林芳正的1%目标,表面上是给民众的“定心丸”,实际上更像是一场政治豪赌。如果无法兑现,不仅自民党将面临更大的选举危机,日本经济可能陷入更深的“低欲望社会”陷阱。 日本经济的困局,本质上是结构性问题积重难返的结果。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政府债务高企等问题,都不是单纯靠工资增长就能解决的。林芳正的目标,充其量只是缓解症状的“止痛药”,而非根治顽疾的“特效药”。 日本要真正走出经济泥沼,需要的是彻底的劳动力市场改革、科技创新投入以及财政重建计划。在这些根本性问题上,日本政府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晚上!日本签证就这么放宽啦?🉑免经济好突然!!日本签证各大领区办理更容易啦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