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防了!”2025年上海,安徽小伙月薪7000元,却把父母从农村老家都接到上海

盘盘鸭 2025-09-22 13:51:33

“破防了!”2025年上海,安徽小伙月薪7000元,却把父母从农村老家都接到上海来,并为55岁的父亲庆祝,他朝父亲磕头跪谢,并表示如果不是父母靠拉砖供他上大学,他的人生不会如此精彩,这一番话让在场客人无不感动,甚至有好心大哥偷偷为他结账,网友:小伙像庞众望,是三观正努力善良,奋发向上的好孩子!   2025年秋,上海闵行区一间不足 20 平米的出租屋里,杨楼正蹲在地上,给父亲熨烫那件新买的浅灰色衬衫。 熨斗走过布料的褶皱,热气带着淡淡的肥皂香,父亲坐在一旁的小马扎上,虽然看不清,却一直笑着伸手想去摸:“娃,别累着,有件干净衣服就行。” 杨楼抬头擦了擦汗,眼底泛热,他想起二十年前,父亲在砖厂拉砖时,穿的永远是洗得发白、满是补丁的旧衣服,连件像样的衬衫都舍不得买。   2008 年的安徽农村,12 岁的杨楼放学后,总会跑到村口的砖厂帮父母干活。夕阳下,父亲和母亲弯着腰,合力拽着一辆装满砖块的板车,车轮在土路上碾出深深的辙印。 几百斤重的砖压得父母肩膀通红,汗水顺着脸颊滴进泥土里,可他们只要看到杨楼,就会笑着喊:“别过来沾灰,快去写作业,将来考去大城市,就不用干这苦活了。” 那时的杨楼不懂,父母每天拉 20 车砖,挣的 30 块钱,要省出 25 块给他买书本和文具,自己却常常啃着冷馒头充饥。 2021 年,杨楼从医学院毕业,成了一家医院的实习医生,月薪 8000 元; 眼看就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可母亲突然查出罕见的烟雾病,三次开颅手术后,半边身子瘫痪,父亲也因过度劳累,双目近乎失明。 医院的工作需要轮班,根本没时间照顾父母,杨楼咬咬牙,辞掉了别人眼中的 “铁饭碗”,转行做医学科普,既能利用专业知识赚钱,又能灵活安排时间陪在父母身边。 转行初期的日子比想象中更难。他租了最便宜的出租屋,每月 7000 元的收入,要扣掉 3000 元房租,剩下的 4000 元既要给父母买药,又要维持三口人的生活费。 为了省钱,他每天早上五点就去菜市场买打折的蔬菜,晚上等超市关门前,买临期的面包当早餐。 有次母亲想吃红烧肉,他跑了三家菜市场,才找到最便宜的五花肉,回家炖好后,自己一口没吃,全夹给了父母。 做科普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对着手机镜头讲解疾病知识时,常常因为紧张忘词,一条视频要拍几十遍;刚开始粉丝很少,广告合作几乎没有,他只能靠平台的流量分成赚钱。 有天晚上,他看着父母熟睡的脸庞,偷偷抹眼泪,甚至想过放弃,可一想起父亲说的 “娃,别认输,咱们家从来不怕苦”,又重新拿起手机,熬夜修改脚本。   2025年 9 月,父亲 55 岁生日那天,杨楼攒了很久的钱,带父母去了一家饭店。他还买了一个小小的生日蛋糕。 饭桌上,他说起小时候父母拉砖供他上学的往事,越说越激动,突然起身跪在父亲面前,磕了三个头:“爸,妈,谢谢你们把我养大,要是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这一幕被邻桌的张大哥看在眼里,悄悄结了账。临走前,张大哥拍了拍杨楼的肩膀:“兄弟,你是个好样的,这点饭钱不算啥,希望你爸妈身体健康。” 杨楼想追上去还钱,却被张大哥拦住:“好好照顾爸妈,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这件事被网友发到网上后,杨楼的科普账号突然火了,很多粉丝留言说 “被你的孝心打动”,还有从事康复治疗的粉丝,主动提出免费给杨楼母亲做康复指导。   如今,杨楼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他的科普视频每月能多赚 2000 元,母亲在粉丝的帮助下,康复训练有了效果,已经能慢慢走路了; 父亲虽然看不见,却学会了用听书软件打发时间,还能帮着叠衣服、擦桌子。每天晚上,出租屋里都会响起笑声:杨楼给父母读网友的留言,母亲给父亲按摩肩膀,父亲则会讲些老家的趣事。   周末的时候,杨楼会推着轮椅,带父母去附近的公园散步。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母亲笑着说:“娃,你看这上海的天多蓝,咱们能在这儿一起过日子,真好。” 杨楼握着父母的手,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虽然日子不算富裕,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再苦的日子也能过出暖光。 而他也始终记得,自己做科普的初心,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人:孝顺不是口号,而是用行动,把父母的晚年,过得安稳又温暖。 信息来源:九派新闻2025年9月18日

0 阅读:0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