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衰落从引进大量印度人开始,用不了10年了,印度人就被称为新加坡人的主体。

湖锦行 2025-09-22 14:19:56

新加坡的衰落从引进大量印度人开始,用不了10年了,印度人就被称为新加坡人的主体。华人就会成为少数民族了。这不能怪谁,要怪新加坡的领导人的短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不少人觉得新加坡引进印度高技能人才是“明智之举”,短期补了人才缺口,拉了GDP,还引了外资,看似稳赚不赔。 可很少有人细想,这种只盯眼前经济的政策,正在悄悄改变新加坡的根基。 要不了十年,华人从主体族群变少数或许夸张,但社会结构失衡、文化认同弱化的隐患,早被短视的决策埋下了。 近十年新加坡高端行业缺人缺得厉害,信息技术、金融、科研这些领域,本土人才供不上,以前还能靠中国高学历人才填补。 可现在国内互联网、科技大厂发展好,更多人愿意留在中国,新加坡便把目光转向了印度。 印度的精英们大多有欧美留学背景,英语流利,技术扎实,对薪资要求还比华人灵活,企业招过来就能用,一下子解了燃眉之急。 数据能说明问题:这些年新加坡创新指数往上走,外资投资额度也涨,GDP增速在东南亚算亮眼,短期看,这步棋确实“走对了”。 然而问题从来不在“引人才”,而在“只引人才不护根基”。新加坡建国时华人占比超九成,是绝对的主体族群,华人文化从语言、节庆到家庭观念,都是社会认同的核心。 可现在呢?华人比例降到了74%,而且还在慢慢往下掉。别觉得74%还高,照目前的增速,十年后再降几个百分点,主体族群的“存在感”就会明显减弱。 最直观的变化在文化传承上,中文学校报名的孩子越来越少,不少华人家庭里,孩子从小只说英语,连简单的华语对话都费劲。 春节贴春联、中秋赏月亮的传统,虽还在,但更多是“仪式感”,少了以前那种深入日常的文化氛围,主体文化在一点点被稀释,这比数字变化更让人担心。 现在印度移民在高端行业话语权越来越重,未来若人口比例继续变,政策倾向、社会资源分配难免会跟着调整。 有人说“多元是新加坡的优势”,这话没错,但多元的前提是“主体稳定”。就像一棵树,得有主杆撑着,枝叶才能茂盛。若主杆不牢,枝叶再繁密也容易倒。 看看周边的日本、韩国,他们人口结构稳定,主体文化强势,社会认同感强,虽经济增速慢了点,但社会根基稳。 新加坡倒好,为了短期经济,把“主体稳定”这事儿抛到了脑后,没配套任何维护华人文化的。 既没加强华语教育的创新,也没在多元文化中突出主体地位,只盯着经济数字,这不是短视是什么? 说到底,新加坡的问题,不是“不该引印度人才”,而是“引才时没算好长期账”。移民是为了让国家更好,不是为了改变国家的根基。 若决策层还不调整政策,不补上“维护主体文化、平衡社会结构”这一课,未来十年,就算华人没变成少数,新加坡也会变成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经济或许还在涨,但社会凝聚力没了,文化根基弱了,这样的“繁荣”,能撑多久? 不能只看到了眼前的“人才红利”,却忘了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核心,从来不是GDP数字,而是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牢固的文化认同。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信源:网易新闻——新加坡衰落从引进印度人开始,很快印度人被称为新加坡人的主体。

0 阅读:11
湖锦行

湖锦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