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一名女志愿军战士回国,她在沈阳换乘的间隙,走进了一家照相馆,在这张照片中,她留下了自己年轻而清秀的容颜,那双浓眉大眼,如同清澈的湖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的胸前,挂着两枚奖章,那是她为抗美援朝战争付出的荣誉。 你们想啊,1953年那时候,照相馆可不是随便进的,普通人一年到头也舍不得拍张照,她会特意拐进去,肯定不是为了自己臭美——多半是想给家里爹娘留个念想,毕竟在朝鲜的日子里,信都不敢写太细,怕老人担心。我见过老照片里的她,军装袖口磨得有点起球,领口却捋得整整齐齐,连风纪扣都扣得严严实实,一看就是在部队里练出来的规矩。 她站在镜头前的时候,摄影师让她笑一笑,她却只是轻轻抿了抿嘴,眼神还是直挺挺的,像在阵地上站岗似的。后来摄影师回忆说,当时看见她胸前的奖章,手都顿了一下——那奖章边缘有点磨损,应该是天天戴在身上,被军装磨出来的痕迹,不是为了拍照才临时挂上的。你们说,这才是真荣誉吧?不是摆样子,是刻在日子里的。 听说她在朝鲜的时候,是负责前线物资运输的,有次遇上敌机轰炸,马受惊跑了,她硬是背着几十斤的药品,在雪地里爬了两里地,把药送到了伤员手里,自己的脚却冻得差点截肢。后来评功的时候,她还说“这是我该做的”,要不是战友们硬把她的事迹报上去,这奖章说不定还轮不上她。你看,真正的英雄,从来都不跟人提自己的苦。 拍照的时候,她还特意把头发往耳后捋了捋,露出光洁的额头——我猜她是想让爹娘看清自己的样子,知道她在外面没受委屈,可那双眼睛里藏着的劲儿,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不是小姑娘的娇气,是经过炮火炼出来的硬气。拍完照,她小心翼翼地问摄影师“能不能快些洗出来”,说“下趟火车明天就开,想带着照片回家”。 现在再看这张照片,不光是看见一个清秀的女战士,更能看见当年那些年轻的姑娘小伙,揣着保家卫国的心思去打仗,回来的时候,哪怕身上带着伤,心里也装着对家的牵挂。她胸前的奖章不大,却比任何装饰都亮,因为那上面沾过朝鲜的雪,浸过运输路上的汗,是真真切切的付出换回来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52年深夜,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都在熟睡,唯有一名战士因入党太激动,翻来覆去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