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临终之际交代李治:李勣太厉害了,若你镇不住,就杀了他。这不是叮嘱,这是警告。一位功臣,一位新皇,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较量,随之展开。 你可能不知道,李勣这号人物,根本不是普通功臣。他原名徐世勣,早年跟着瓦岗寨起兵,后来归顺李渊,因战功被赐姓李,还封了英国公。《旧唐书》里明明白白写着,他平定东突厥、击破薛延陀,甚至晚年还挂帅远征高句丽,实打实的“战神级”人物。 李世民太懂权术了,他清楚李勣的本事,更清楚自己儿子李治的性格。李治仁厚但不够刚硬,而李勣手握兵权、威望极高,朝堂上能掣肘他的人没几个。李世民这警告,说白了就是给李治留条后路——能用则用,不能用必须果断除掉,绝不能养虎为患。 李世民没直接杀李勣,反而玩了手更阴的。他临终前特意下了道调令,把李勣贬到叠州当都督,那地方偏远得很,根本不是功臣该去的位置。这哪是贬官,分明是试探。他料定李勣要是犹豫、敢有半句怨言,李治登基就得动手;要是立马动身,说明这人心思通透、懂规矩,能留着用。 李勣也真不含糊,接到调令当天就收拾行李出发了,连家都没多回。《资治通鉴》记载过这事儿,能看出他多懂帝王心。他知道李世民的心思,更知道自己的处境——功臣的价值全在“听话”二字,一旦让皇权感到威胁,之前的功劳全是泡影。 李治登基后,果然第一时间把李勣召回京城,还升了他的官,让他当尚书左仆射。这波操作,既是李治兑现父亲“能用则用”的指示,也是对李勣听话的奖赏。但两人之间那层隔阂从没消过,李勣始终保持着距离,从不掺和皇子争斗,更不轻易发表政见。 后来“废王立武”事件闹得沸沸扬扬,长孙无忌等老臣拼死反对,李治急得没辙。他特意召见李勣,问他的态度。李勣只淡淡说了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就这一句话,帮李治定了调,也让他彻底站稳了脚跟。 但你细想,李勣这是忠吗?他忠的不是某个皇后,甚至不是李治本人,而是皇权本身。李世民的警告没错,李勣确实厉害,厉害在他能精准拿捏皇权的底线,从不越界。那场看不见的较量里,没有赢家输家,只有皇权对功臣的驯化,和功臣对皇权的妥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李世民临终之际交代李治:李勣太厉害了,若你镇不住,就杀了他。这不是叮嘱,这是警告
谈古论今朝
2025-09-24 00:44:22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