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种地32年的老农柴云正看到一张报纸,才知两国领导人都在找他。 柴云正那时候都快60岁了,脸晒得黢黑,手上全是老茧,天天围着山东郓城老家的几亩玉米地转。村里没人知道他的过去,就连亲儿子问起年轻时干啥的,他也只闷头锄地,说句“还能干嘛,种地的”。 他是1951年参军的,那年刚满26岁。揣着娘塞的两块银元、半袋干粮,跟着部队跨过了鸭绿江,成了志愿军38军的一名通讯兵。通讯兵看着不扛枪打仗,危险却一点不少——电话线断了,得冒着枪林弹雨去接,有时候还得爬着前进,怕被敌人的狙击手盯上。 真正让他被记挂的,是德川战役那回。当时部队急着跟前线联络,电话线被炸得稀碎,指挥部里的电话成了哑巴。柴云正抱着线轴就冲了出去,左腿被弹片划开个大口子,血顺着裤腿往下淌,他愣是爬了三里地,把线接好才昏过去。 战后评功,他得了个二等功,可部队转移时档案出了点岔子,他的名字没能及时跟上。1952年他伤愈退伍,想着家里的地没人种,娘还在盼着,就直接回了村,把军功章压在了箱底,再也没提过战场的事。 这一藏就是32年。1984年,正好是抗美援朝胜利31周年,朝鲜方面提起当年德川战役里的“爬地线兵”,金日成特意托人打听下落,中国这边也跟着翻找老档案。最终,相关部门把寻人启事登在了报纸上,还附了战役细节。 柴云正那天是去镇上买化肥,路过供销社看到的报纸。他凑过去扫了两眼,“1951年德川战役”“通讯兵”“左腿负伤”,每一个字都戳中他。他捏着报纸的边角,指节都泛白了,站在那儿半天没动,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掉。 村里人听说这事都炸了锅,隔壁王大爷拍着大腿喊:“真看不出啊,老柴你还是功臣!”柴云正却只是把报纸折好揣进怀里,回家翻出那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拿出褪色的二等功证书,摸了又摸。 后来才知道,不光是两国领导人惦记他,当年的老连长也一直在找他,说那回要是没他接上线,前线不知道要多牺牲多少兄弟。柴云正对着老连长的来信,哭了整整一夜,32年的沉默,全是没说出口的牵挂和愧疚。 这种“藏功”的英雄真的让人敬佩。他们在战场上拼过命,回到家乡却甘当农民,不图名不图利,若非这次寻人,可能这辈子都没人知道他们的功绩。这哪是普通的老农,这是藏在泥土里的“国宝”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84年,种地32年的老农柴云正看到一张报纸,才知两国领导人都在找他。 柴
谈古论今朝
2025-09-25 00:43:0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