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钱学森敬佩的女科学家李佩,培养半个中科院,她一生藏着多少痛? 李佩从来不是“附属于谁”的女科学家,她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考上北京大学,是中国早期为数不多专攻语言学的女学生。后来她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在这里遇见了物理学家郭永怀,两个同样心怀家国的人结为伴侣。 那时他们在美国已经站稳脚跟,郭永怀是康奈尔大学的终身教授,李佩也在语言学领域小有成就,但1956年一封来自祖国的信,让两人立刻决定回国。他们放弃了优渥的待遇,连家具都没来得及处理,就带着简单的行李登上了回国的船——这不是冲动,是早在留学时就埋在心里的约定。 回国后郭永怀投身“两弹一星”研制,李佩则被中科院请去办英语培训班。没人想到这个看似文弱的女性,办起学来如此“较真”。那会儿中科院的科学家大多留苏,对英语几乎一窍不通,而西方最前沿的科研资料全是英文。李佩干脆搬到办公室住,白天从字母发音教起,晚上逐字逐句改作业,连标点错误都不放过。 钱学森后来多次说,李佩的英语班“救了大急”,这话一点不夸张。正是靠着她教的英语,大批科学家才能直接阅读外文文献,避开技术封锁的壁垒。后来人们说她“培养半个中科院”,其实她培养的不是单纯的英语能力,是中国科研对接世界的“桥梁”。 可命运的重击来得毫无征兆。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为了带回核试验的关键数据,乘坐的飞机在西郊机场失事。搜救人员赶到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相拥,两人身体烧焦的残骸中间,公文包完好无损,里面的试验资料一页没少。 李佩接到通知时正在备课,手里的粉笔“啪”地掉在地上。她没有号啕大哭,只是沉默地站起身,第二天依旧准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们看着她红肿的眼睛,没人敢提郭永怀的名字,直到课程结束,她才独自回到空荡的家,对着郭永怀的照片坐了一整夜——这份克制背后的痛,比痛哭更让人揪心。 熬过丧夫之痛,她把更多精力扑在工作上,可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1997年,她唯一的女儿郭芹因癌症去世,68岁的李佩彻底成了孤身一人。身边人都担心她撑不下去,她却悄悄整理好女儿的遗物,转头就开始系统梳理郭永怀的手稿和书信。 那些年她跑遍了中科院的档案馆、图书馆,甚至托人从美国找回郭永怀早年的论文副本,一点点拼凑出丈夫的科研轨迹。整整10年,她整理出数百万字的《郭永怀文集》,还把自己和郭永怀的全部积蓄、稿费拿出来,设立了“郭永怀奖学金”,专门奖励有志于国防科研的学生。 钱学森之所以会为她“失态”,是在一次整理郭永怀遗物时,看到李佩捧着那些烧焦边角的资料,平静地讲解每一份的由来。钱学森看着眼前这个把两次生死离别都咽进肚里,却始终守着家国大义的女人,忍不住红了眼眶——这不是同情,是对一个知识分子最高的敬佩。 李佩的痛从不是用来倾诉的,她把所有苦难都转化成了做事的动力。她教过的学生成了中科院的顶梁柱,她整理的资料成了研究“两弹一星”的重要史料,她设立的奖学金还在资助着后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让钱学森敬佩的女科学家李佩,培养半个中科院,她一生藏着多少痛? 李佩从来不是
谈古论今朝
2025-09-26 04:43:45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