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我30年临床常用的“通胆化石方”,助众多患者免遭手术之苦!   我行医3

陈玉龙谈养护 2025-10-01 13:43:09

胆结石:我30年临床常用的“通胆化石方”,助众多患者免遭手术之苦!   我行医30多年,接诊过不少肝胆气滞、湿热蕴结型胆结石患者,其中45岁的企业主管张先生,情况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他近3年总被右上腹的“阵阵绞痛”困扰:起初是在应酬喝酒后,右上腹偶尔会有闷胀感,喝点温水、稍微休息一下就能缓解;1年多以后,问题愈发严重,闷胀变成了绞痛,尤其在吃了红烧肉、油炸食品后,疼得冷汗直冒,连直起腰都困难,还常常牵连右侧肩背像被重物压着一样酸沉。白天工作时,总觉得口苦得厉害,喝多少水都缓解不了;晚上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结石会不会卡住胆管”“要不要切除胆囊”,越想越焦虑,陷入了“焦虑→症状加重→更焦虑”的恶性循环。 张先生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腹部B超显示胆囊内有1.2cm的结石,胆囊壁增厚(厚0.4cm),且伴有轻度胆囊炎。医生给他开了熊去氧胆酸片,同时建议他“如果结石继续增大就考虑手术”。然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吃药期间,口苦的症状稍微减轻了一些,但一旦停药,症状就迅速反弹,还出现了吃馒头后腹胀、大便干结难排、脸色蜡黄、眼周发黑等新问题。 我为他诊脉,脉象弦涩,如同绷紧的琴弦,跳动不顺畅;观察他的舌头,舌质红,边有瘀斑,舌苔黄腻。追问得知,他这3年因为工作应酬多,经常熬夜,一天的运动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还因为工作繁忙,常常吃外卖(多是高油高盐、辛辣的食物),睡眠质量也很差,偶尔靠喝浓茶提神、吃高糖零食解压。 我告诉他:这不是简单的“湿热”问题,也不是“切了胆囊就万事大吉”,而是肝胆气机不畅,湿热在肝胆内蕴结,胆汁排泄受阻,形成了结石,同时脾胃功能也受到了影响,运化失常。单纯吃熊去氧胆酸片,就像给堵塞的下水道只倒疏通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气机不畅和湿热蕴结的问题,效果自然不持久。 我根据他的具体情况,调整了用了多年的“通胆化石方”:柴胡、枳壳、郁金、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茯苓、白术、陈皮。 张先生起初半信半疑:“B超都显示有结石了,吃药能有什么用?中药能让结石变小甚至排出去吗?”但考虑到手术的风险和对身体的损伤,他还是决定按照我的嘱咐服药,同时改变了久坐不动的习惯(每小时起身活动10分钟),睡前不再喝浓茶,尽量在11点前入睡,外卖也换成了自己带的清淡营养餐。 二十天后复诊,张先生兴奋地说,右上腹的绞痛没有再发作,晚上能睡7个小时左右,吃少量清蒸鱼也不再嗳气了,口苦的症状基本消失;观察他的舌苔,黄腻的舌苔变薄了,瘀斑也变浅了。 之后,我根据他的症状变化随证加减:如果烦躁的情绪减轻了,就减少枳壳的用量,加少量的麦冬滋阴(避免疏肝理气太过而耗伤阴液);如果大便恢复正常了,就把茯苓换成健脾效果更好的山药(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经过三个月的调理,张先生脸色红润了,说话也底气十足,复查B超显示,结石缩小到了0.7cm,胆囊壁增厚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厚0.3cm);右侧肩背的酸沉感消失了,口干的症状也没有了,睡眠质量非常好,连之前不敢吃的清蒸虾也能吃几只了。再巩固治疗两个月后,张先生说现在吃点家常炒肉也没有不适,结石稳定在0.5cm,没有再长大,还带着家人去旅游度假了。 这背后的道理是:张先生的问题看似是胆囊内长了结石,实则是肝胆气机不畅,湿热在肝胆内蕴结。中医讲“肝主疏泄,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胆气机不畅,胆汁的排泄就会受到影响,湿热蕴结在胆囊内,就容易形成结石;结石阻塞胆道,吃油腻食物时胆汁排泄不畅,就会引发绞痛、肩背酸沉等症状;饮食不规律、喝浓茶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又会进一步影响肝胆的气机,形成“气滞→湿热→结石→更气滞、湿热”的恶性循环。 单纯依靠熊去氧胆酸片等药物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没有从根本上疏通肝胆气机、清除湿热、化解结石,结石就会继续增大,还会影响情绪、睡眠和脾胃功能。我的治疗思路是先疏通肝胆气机:用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郁金行气解郁,让肝胆的气机能够顺畅运行;金钱草、海金沙清热利湿、通淋排石,针对结石进行化解和排出;鸡内金软坚散结,增强化石的效果;茯苓、白术、陈皮健脾祛湿,既解决当下的口苦、腹胀等症状,又补脾胃的短板(减少湿浊的生成),防止病情反复。

0 阅读:38

猜你喜欢